特别策划 | 爱情还是必需品吗?
从高调认爱到自爆遭遇家暴,诗人余秀华的这段颇为轰动的爱情仅仅维持了数月时间。
彼时甜蜜的时刻,拍过的婚纱照、送上的大捧玫瑰都是曾经爱过的印记。当时围绕在他们身上的关键词则是“恋爱脑”、“各取所需”等等。
然而,狂风暴雨过后,双方在社交平台将彼此的最后一点尊严都消耗殆尽。余秀华公开发文表示,杨槠策辱骂自己儿子,抽了自己上百个耳光。对此,杨槠策也做出回应,表示:“把一个爱她的人逼到动手打人,真的是我一个人的错吗?”
最终,这场闹剧以调解协议和杨槠策手写道歉信匆匆收尾。
有人说,余秀华此前有多高调,如今就有多打脸;但也有人表示,无论结局如何,余秀华面对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全力以赴是非常难得的,这种诗意的人生在当下太稀缺了。
尽管人们对这段爱情的结局似乎早已预见,但谁又能说爱情只有一种模样呢?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换作不同的人,爱情还是必需品吗?抑或将呈现出何种面貌?面对爱情的不同阶段,我们又该如何调整心态,自如应对?
PART 1 情感中的无限勒索
爱情一开始,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浓情蜜意,看对方的时候眼睛似乎都在冒着爱心,然而不爱的时候,嘴里的话就像一把把利刃一样,甩在对方的心口上。
如同余秀华和杨槠策一样,往往彼时最关心的人,最清楚你的死穴在哪里。而最亲近的人,会把你拖进最持久的战役。
“你要是敢跟我离婚,就别想见孩子了!”
“我好难受,看看你让我变成什么样了!”
“你不是想要这个吗?那就乖乖听我的。”
相信这几句话大家应该非常熟悉,这种情感勒索者不断以自己的方式“为你好”,却让你过得生不如死。
他们利用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控制了感情中的受害者,可是,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中,没有人是赢家。
荐书:《情感勒索》
作者:[美]苏珊·福沃德 唐娜·弗雷泽
译者:杜玉蓉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这是首部提出“情感勒索”概念的心理学经典,它精准地剖析了情感勒索者的动机与套路,畅销美国20年。本书由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作家苏珊·福沃德所著,为人们梳理了情感勒索的来龙去脉,系统呈现了你所需要了解的一切。
从辨别与诊断,到应对与自救,《情感勒索》以来自家庭与职场的大量案例,介绍诸多好用的人际求生方法,教会你应急止损,重建信心,打破勒索与屈服的恶性循环,走出人际关系中的迷雾。
通常,我们最关心、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一段关系之所以能坠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的。而情感勒索看似以受害者让步、勒索者满足告终,实际上侵害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也让勒索者的心态更加扭曲,关系中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作者告诉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以及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然而,最重要的是:摆正立场,坚定信心。
PART 2 被物化的关系
2019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女生包丽服药自杀,送医救治期间被宣布“脑死亡”。据聊天记录显示,牟林翰在两人恋爱期间对包丽使用大量侮辱性言语,要求包丽称自己为“主人”,甚至还向包丽提出过拍裸照、先怀孕再流产并留下病历单等诸多要求。2020年4月11日,包丽去世。其母亲认为,牟林翰的精神控制及折磨就是导致包丽自杀的主要原因。
包丽自杀事件的曝光,引发了舆论对于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控制、PUA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当恋人成了弥补寂寞的工具,其实已经陷入了人际关系的物化旋涡。
关系物化指的是在人际情境中,任何一方为了满足欲望,无视自己或对方的感受,把人当成没有情感的物品,采用损害彼此身心、权益或资源的方式,来达到预定目标的人际互动模式。
而在包丽自杀事件中,牟林翰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物品,并未给予最基本的尊重和感情,恰恰印证了关系物化中最经典的一种恋人关系模式。同时也为所有女性敲响了警钟:你不是谁的附属品!
荐书《关系物化》
作者:郭彦余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在郭彦余所著的《关系物化》一书中,对此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诠释。作者通过多个实例告诉人们一定要学会拒绝被他人物化,以及拒绝自我物化的不健康关系!
《关系物化》通过阐述日常生活中的四种社交关系模式——恋人关系、职场和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以及自我关系,为大家梳理了种种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加以解析和指引。
与此同时,本书还帮助人们辨别自己是否处于被“物化”的关系中,作者也给出了专业的心理学办法,教会人们建立健康、公平的社交模式。
本书指出,无论关系物化展现在哪一种关系形态当中,都具备三大指标:只关注自己、忽略他人、单向性,这也是用来检视身边关系的重要特征。
从以上这三种指标中,大家可以轻松判断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是怎样的。如果你正在面临被“物化”的关系,就一定要学会勇于拒绝!
PART 3 满满恨意的婚姻
每一位女性在不同程度上都曾有过“真希望我丈夫去死”的念头。拥有良好的婚姻关系、深爱着丈夫的妻子们,就算丈夫卧病在床也不离不弃的妻子们,无法从失去丈夫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妻子们,听到这句话,肯定会非常惊愕失色。
事实上,在日本网络,用搜索引擎搜“丈夫”,最先自动显示的关联词是“去死”。而在中国语境中,多数女性挂在口边的则是,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早就选择离婚了。同样身处东亚的韩国女性似乎也在面临着丧偶式育儿的现实困境……
无论是全职太太所面临的逃避育儿的丈夫,还是双薪家庭下,女性依然承担了更多的教养、家务责任,妻子们即使恨意满满,却依然没有选择离婚,这让人不禁产生疑惑。
荐书:《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
作者:[日]小林美希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有恨意的妻子们为什么不离婚?是社会赋予的耻感意识影响还是东方环境下忍耐美德的束缚?日本作家小林美希跨越十年追踪调查,采访了15位有过希望丈夫“去死”的念头的妻子们,持续追问了女性视角下的婚姻真相。
在东亚社会语境中,离婚对女性极为不利。另外,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女性成为母亲后面临的就业歧视及非难是无法忽视的。这让女性只能一忍再忍、不敢选择成为单身母亲。因为一旦做出这样的选择,就意味着跌入贫困的深渊。
然而在家庭中,妻子们还要忍受丈夫的不满及忽视,那些引发恨意的瞬间就在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中,慢慢积累成为了巨大的黑洞。
这些问题若不能解决,妻子们的沮丧情绪就不会消失。也因此,丈夫死亡成了妻子们摆脱困境的救命稻草……
非常特别的是,小林美希在记录女性视角之外,同时还补充了男性观点,省思固化观念的同时,也向职场文化、社会环境提问,给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带来了一次深入思考婚姻和个人、社会和家庭的机会。
PART 4 通往幸福的路径
两个陌生且独立的个体组成夫妻,结为伴侣能够成功维系一段婚姻的概率有多大呢?恐怕没人能给出答案。倒是有句俗语为人们解释了一番: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有1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想法。
小到午饭买什么食材、大到买房买车等决策性问题,男性与女性之间似乎始终存在着一道沟通鸿沟。男性无法理解女性为何不能直接讲出需求,而女性纠结于男性为何不能深入理解自己言语背后的深意。两人就在这样的语言摩擦中一步步将感情消耗殆尽,直至相对无言。
夫妻或者情侣相处之中,你以为你说的话就等于TA听到的吗?每天有多少争执是本可以避免的?有多少真挚的情感表达在对话中流失?他迷路时,为什么宁可自己找也不愿开口问?她诉苦时,为什么比起建议更希望得到安慰呢?
荐书《听懂另一半:从沟通差异到弦外之音》
作者:【美】黛博拉·泰南
译者:吴筱
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
关于两性沟通如此艰难的原因,美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黛博拉·泰南在其著作《听懂另一半:从沟通差异到弦外之音》中从根本上进行了分析:女性使用的是建立联系的语言,更注重亲密性;男性使用的是确立地位的语言,更追求独立性。这种本质上的不同并非天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建构的。
在本书中,黛博拉·泰南提供了大量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会话实例,你会在其中看到自身经历的影子,还会读到两性对话中的打断现象、公开与私下沟通的差异、说教与聆听等行为的意义诸多引人深思的内容。
你会发现,两性对话产生的差异其实与感情深浅无关,但这种差异却造成了不少误解,经常让双方感到委屈。也许某些真诚的交流意图遭到歪曲,导致我们彼此产生了浓厚的挫败感,甚至对这段关系产生怀疑。
然而,大多数会对关于两性的言论感到愤愤不平的不仅是男性,也有一些女性担心任何有关性别差异的论断都在暗示女性是不同的。
但当你认真阅读完《听懂另一半:从沟通差异到弦外之音》之后,你会明白不必将伴侣的沟通方式归咎为个人的缺点。
现在,你们可以将其重新定位为另一种沟通体系的体现,不必指责任何人疯狂或是有错,也不必怪罪或放弃这段关系。如果能认识并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就一定能适应并学习彼此的风格。
PART 5 掌握爱情的主动权
“眼光不要太高”、“谈恋爱这么久了,怎么还不结婚”,这恐怕是所有适婚女性所面临的典型催婚困境。然而,随着女性独立意识提升,人们看到了当代女性不同以往的择偶观与婚恋观:有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外更加重视灵魂的契合度;有人选择“一直单身一直爽”;也有人选择不被婚姻所束缚等等。
如果说单身女性不再妥协于原有的婚恋模式,追求更加理想的爱情。那么更多走进婚姻的女性则愈发重视婚姻质量,勇于跳脱已有的困境,这一点从离婚率的大幅提升中即可窥见。
女性开始看到婚姻背后的性别差异与不平等及女性的无声困境,但同时也意识到维持表面的婚姻和平早已不是最佳解决之道,勉强或许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幸福,不如好好道别。
当女性开始更多地取悦自己,而非妥协或忍受,将择偶及婚恋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中,爱就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水中月、镜中花”。
荐书:《没有男朋友又怎样》
作者:[日本]山内麻里子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恋爱是否是必需品?高龄单身女性应该如何看待爱情?作家山内麻里子为人们鲜活地描绘出当代女性的生存现状,以轻松戏谑的笔触,讲述女性如何重新审视自我并完成救赎。
本书主人公安昙春子是一个住在郊区的普通上班族,在勤恳工作之外,她却因个人着装、单身等问题被上司说三道四。与此同时,“奔三”的她还在老家与父母、外婆同住,忍受着巨大的催婚压力。
于是,她开始试图寻找生活的答案,最终发现不将幸福寄托于他人之上,学会爱自己是一件再棒不过的事情。
在山内麻里子笔下,女性不再以“受害者”身份自居,而是变成了拥有主动权的“进攻者”,这种新鲜的设定颇为有趣。
尾
在《如何感谢这样的相遇》中,
余秀华曾这样描述:
是短暂的命运里低沉的呼啸,
是持久的呼啸里谜一样的静谧,
人世辽阔,
怕我能给的不及某一个春天的千万分之一。
人生辽阔,
我想要的是你能给的千万分之一。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
爱情或许已经不是一种必需品。
但当你还有爱的冲动,爱的意愿,
不妨去享受这种呼啸和辽阔。
但当你认为自已一人也可以愉快生活,
那不妨做一株美丽盛开的花,
享受清风自来。
文 | 阳子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