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BRAND对话 | 让茶创始人舒义:用实业打法抢占「无糖茶」红利

舒义曾是我的同行。在创业「让茶」之前,他早已完成两次创业:力美科技和新潮传媒。

21岁大三开始,舒义在校园内开始布局自己的小生意,没毕业就已踩着互联网的风口赚到了第一桶金500万。2010年,舒义从成都北上帝都。2011年,被认为是中国移动广告的元年,这一年,舒义创立力美科技,2016年9月26日,力美科技正式在新三板挂牌,成为中国移动程序化广告技术平台第一股。

力美在寻求并购中遇到分众传媒,了解到互联网线下机会更大,舒义赶紧联系在成都的老相识张继学(现新潮传媒集团董事长),当时张继学在做《新潮生活周刊》杂志。2013年,舒义和张继学创立新潮传媒。2018年11月,新潮传媒获百度战略投资21亿,2019年8月,再获京东集团领投的近10亿元战略投资。新潮传媒经历十几轮融资之后,舒义决定退出舒适圈去做些不一样的事。

2018、2019年,舒义选择性投资了一些创业项目。过程中,他发现:新消费很有机会,但是投资别人风险很大,在任何一个行业里,没有十年的沉淀,很难把公司做出来。还是自己干吧!

创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移动互联网创业时期,舒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模式一年一变,每年讲一个新故事,很辛苦。舒义决定先选择一个自己热爱的行业。如果不喜欢,不熟悉必然不会热爱,遇到困难就更难坚持。20岁以后,舒义几乎每天都在喝茶,爷爷辈和父辈也都是喝茶长大的。茶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不需要教育,「茶」行业体量足够大,周期性不明显。只要慢慢做,就有机会。

第三次创业舒义选择了做茶。

2020年1月,舒义首先推出“原叶冲调茶”品牌——“他山集茶”,解决“方便喝好茶”的消费痛点,打造健康茶包。2021年4月,再推出茶饮料品牌「让茶」。

中国版「茶快消品公司」

在创立「让茶」前,舒义团队做过大量的茶公司相关数据分析。

人们常说:「7万个茶企比不上1个立顿」。英国「立顿」的主营业务是茶包,90%的茶包,10%的业务是茶饮料。日本「伊藤园」刚好相反,90%的茶饮料,10%的业务是茶包,愿景是「让日本喜爱喝茶的群体在全世界可以更方便地喝茶」。立顿和伊藤园两家都不是「饮料公司」,而是「茶快消品公司」。而中国大量传统茶公司偏农产品属性,不是快消品思维。

于是,舒义决定沿用「立顿」和「伊藤园」的商业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茶快消品公司」

Kiki Gao:推出「他山集」品牌一年后为什么转做「茶饮料」?

舒义:在做「茶包」时,我们发现几个问题。冲调茶前面已有头部公司,更大的问题是门槛较低,同质化严重,竞品太多。在天猫上搜索点击「冲调茶」,至少有500多个成熟品牌。我们几个人,每个人找一个设计公司,就可以同时做几个冲调茶品牌,模式、制作流程简单,代工厂都一样

有相当知名度的冲调茶品牌年销售额最多2—3亿,「立顿」在中国年收入也不到10亿。「茶包」行业品牌众多,单一品牌体量很小,还是一个典型的流量生意,我们决定把重心投入到茶饮料中去。

Kiki Gao:为什么说冲调茶是一个流量生意?

舒义:「他山集」在2020年单月销量做到200、300万,投广告就有收入,不投广告就没有。在茶包品类中,有太多品牌了,这类产品很难有用户忠诚度和品牌复购性。你会看到「冲调茶」就是要不断投广告,做促销,低价诱惑,不做流量销量就会直接掉下来,真的非常痛苦。

Kiki Gao:为什么选择做「茶饮料」?

舒义:在茶饮行业,按场景来划分是三大类:第一个是冲调茶,冲调类最典型的就是茶包,成熟化之后,可能会衍生出各种产品;第二类是现制茶,重线下生意,讲的是频效,注重场景空间感;第三类是即饮茶,是一个快消品化的产品逻辑,必须靠品牌力、产品力和渠道力。

这三类是不同的商品模式,三种完全不同的商业链。

「茶饮料」和「冲调茶」正好相反:玩家少,但都是巨头。在天猫和京东搜索「茶饮料」一共有10几个品牌,基本都来自巨头公司。大家都觉得「茶饮料」的竞争很激烈,但反而不激烈。同样,经销商也没几个「茶饮料」品牌可代理,我觉得比茶包的机会更大一点。

康师傅冰红茶一年可以卖到170亿,统一卖到100多亿。「茶饮料」中的每一家公司都是百亿级公司,在零售端大概有1000亿的市场空间,供应链端有500多亿,行业足够深,市场足够大。

生产规模上看,「茶饮料」行业显然门槛更高,「茶饮料」设备开模要百万起步,再加上后期投放到市场,至少要千万投入,之后进渠道,还有进场费、陈列费……但是,「茶饮料」品牌一旦进入市场开始流通,就会自然滚动起来。

Kiki Gao:「茶饮料」是一种什么生意?

舒义:「茶饮料」是「点状的网状生意」,经销商越来越多,他们作为合作伙伴,进货到二、三线城市系统中去开拓市场,这是一种杠杆,通过经销商的资源,包括他们的人力去覆盖更多的终端。很多「茶饮料」时间越久,经销商合作越久,渠道渗透越久,品牌力越好。

「茶饮料」难也「不」难

摆在「让茶」面前的当然也有更新、更大的「难」。

“让茶做了一年,很稳,今年市场形势有点「难」,我们基本没投广告,让茶依然只要有渠道就能卖,不会因为流量停了销量就没了。”舒义对未来很乐观。

然而,即饮茶和现制茶要做出声量更「难」,属于真正的大公司间的强竞争领域,需要产品力、渠道力和品牌力几项综合实力,有点像铁人三项。

不过,「难」也常常激发出大公司的诞生。

Kiki Gao:目前「茶饮料」的竞争状态怎么样?

舒义:从零售端看,整体饮料市场约5000亿规模。「茶饮料」占整体饮料市场的20%,1000亿。在1000亿中90%是3块钱价位为主的市场,是以茶粉和香精为主配料的「调味茶」,10%左右是以5-6块钱为主的「无糖茶」市场。这两种价位「茶饮料」的增长比例不一样,90%的含糖「茶饮料」基本没有增长;「无糖茶」的增长率却高达50%。

5-6块钱的「茶饮料」有定价优势。产品经过层层严格的资质筛选进驻CVS(Convenience Store,便利店渠道),有品质背书,再加上「让茶」包装设计风格是中国风,注重原叶茶产区,主打「高山」无糖茶饮料。

很重要的一点,「无糖茶」是一个品类红利。不管是经销商、渠道终端还是消费者,对「无糖茶」的需求在增长,这个品类中竞争的品牌又不多,大的品牌就是「东方树叶」、「三得利」,年轻群体天然喜欢尝鲜,5块钱大家不需要考虑很久,容易马上买单,转化率很高。我们偶尔还会搞一些活动,比如第二瓶半价,第二瓶一元的尝鲜活动,通过这样的促销拉新。等到他们对这个品牌有认知的时候,就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力。

Kiki Gao:如果价位同步,「让茶」的口味差异化在哪里?

舒义:「让茶」和其他「茶饮料」在口味上最大差别就是更偏「茶」。大公司的「茶饮料」口味更偏「水」,这是他们的用户群体所决定的,他们要做的不是一款十亿量级的产品,而是一款百亿量级的产品,必须配合大多数消费者的口味。做「浓」一点,用户群体就「窄」一点。

我们要感谢巨头们,帮我们培养了「无糖茶」品类用户。我们是小品牌,定位做专业「茶饮料」,我们主打「高山乌龙」、「高山绿茶」,之后还有「高山红茶」等产品,无糖茶用户会有一批直接转化为我们的用户,慢慢形成品牌力,用户也会慢慢接受茶味更足的饮料,形成「让茶」固定的消费群体。

Kiki Gao:我发现,除了「纯茶」口味系列,「让茶」还有「果茶」。

舒义:「果茶」系列也是无糖的,但偏甜,目前的消费者90%还是喜欢喝偏甜的,只有10%的人喝不甜。所以,「果茶」我们不会在一线城市做,主要集中在二、三线下沉市场,也在抖音上卖。

Kiki Gao:市场形势这么「难」,「让茶」又刚刚起步,如何抵御风险?

舒义:对于我们来说,现在反而是个机会。做「茶饮料」我就没打算2、3年做成。大环境不好,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做事情。

「让茶」模式好,现金流健康,这是跟我以前做传媒广告业最大的不一样。

市场不太好,各项成本都在下降,广告费也在降。渠道上,今年也没有那么多疯狂的对手了。2020年、2011年,我们刚做茶的时候,大家都在疯狂烧钱铺渠道。一些强势渠道除了收取新品费,还收冰柜费,「你不做,有的是品牌做」,今年那些愿意烧钱的品牌不多了。

传统巨头都很保守,毕竟做实业需要稳健经营。最怕的就是融资型品牌,融了钱的公司之间竞争最可怕。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有钱,互相杀价格。现在大家都冷静了。

Kiki Gao:「让茶」是融资型公司吗?

舒义:我们不会靠以前那种融资打法做品牌,用实业的打法,精细化运营。

在产品端,做到供应链的优化,45天库存管理,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库存和资金的占用;在渠道端,我们开始精选渠道,只做赚钱渠道,砍掉不赚钱渠道,这样现金流是良性的;在营销上,我们更注重在渠道端和线上营销,砍掉大户外类广告。

在管理上,精简团队和产品。现在我们变成大经销商制,采用一个省招1—2个代理商的模式。纯茶产品线有4个SKU,明年扩到6个SKU,把公司的总成本降下来。

Kiki Gao:用实业打法,「让茶」是否会考虑自建供应链?

舒义:不太会考虑,我们目前还都是合作的关系。

国外很多快消品大公司都不会自建供应链,「可口可乐」在中国,包括全球都是代工,「伊藤园」在日本都是代工。饮料行业的生产模式基本都是做商标给品牌,销售给经销商做,生产给代工厂做。

中国的生产线太多了,产能完全过剩。目前,我们的饮料生产线非常先进,是最主流的是德国KRONES克朗斯灌装生产线,铺设一条生产线要亿级投入,一般来说,在饮料行业,小体量根本没必要建厂。

Kiki Gao:为什么采用大经销商模式?

舒义:以饮料行业传统巨头为例,农夫山泉是大经销商制,把一个区域独家划给一个经销商,品牌给配任务;「康统」的渠道策略是,只要进货都可以,中国大概30个省,300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2万多个镇,他们的经销商一直铺到镇上。

我们现在第一步销售目标是到达地级市区。客观的讲,「无糖茶」品牌还是一个成长品牌。「让茶」的品牌影响力虽然没有那么强,但客单价比较高,对与经销商来说,相对的毛利空间还不错。在新品牌还不够强势的时候,「管理」经销商我们目前还做不到,更多的是合作,核心还是沟通。现在「让茶」的「区域独家」经销商近200个,明年努力做到6、700个。

从创立「让茶」开始,舒义和团队一直边走弯路边迭代,“做品牌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的历程要走,不可能一次成型,都不是天才对吧。”

面临的第一段弯路就是开始做绿茶产品的时候,他们发现绿茶是不发酵茶,放2个月后,就会有沉淀物,也会带有悬浮层,这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舒义和团队找了很多工厂,都解决不了问题。从制作工艺上来讲,正常的绿茶不需要焙火,他们用绿茶二次焙火特殊工艺处理后,彻底解决了沉淀物堆积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包括早期开模,套标……无糖茶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喝起来会觉得有苦涩感,让茶团队敏锐地发现并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个时期的大量产品都报废了。

「让茶」刚起步时,让茶在渠道端连着走了两个弯路。在去年的糖酒会上,舒义招了很多经销商,但很多经销商的渠道、品味以及个人的资质等等并不适合「让茶」,到后面团队服务完全跟不上,造成了经销商产品滞销等问题。经销商必须要去筛选。

去年底舒义非常痛苦。因为糖酒会,去年3、4月到9月,「让茶」一下招了140多个销售。希望通过他们去开拓「让茶」当地的渠道,但是「让茶」的品牌力并不像成熟茶饮料巨头一样,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受到普遍认可,一下人力成本上去了,大量的货铺下去,动销却没有跟上,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再加上资本市场下滑。

今年,让茶迅速调整渠道模式,改为「大经销商制」,每个城市找一个合作伙伴,利用他们的通路达成「让茶」想要的销售效果。再过2、3年品牌力更强了,区域知道「让茶」的用户越来越多,这种模式对经销商很有吸引力和成长力,也大幅缩减了品牌人力和管理成本。

“在北京10几年,我看到,80后这一批创业者,当然有非常成功的,但大多数都经历了时光的淘汰以后,淡出了。”舒义说,现在的「让茶」,正在等待未来更大的成长的品牌。

文|Kiki Gao

编辑|安琪 赵瑾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TOP HER 栏目编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