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暮色将近,我们该如何老去?

“FIRE生活”成为了当代青年的最新梦想,它的全称为“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意味经济独立,提前退休。在豆瓣,“FIRE生活”小组成员已超过22万人,他们以「生活家」自称,主动降低欲望、努力攒钱、实践极简生活,希望能够提前退休、过上”养老“生活。然而,一则「延迟退休」的新闻却迅速拉响了养老问题的”警报“。

如今,全球老龄化来势汹汹,人口负增长成为了世界性难题。「延迟退休」作为新的调控手段被推到台前,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自然也难以避免养老困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与此同时,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新生儿数量的锐减、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也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尤其是对于计划生育一代而言,独生子女在少子化的环境下,将面临“地狱级”的养老压力,更不用说还要应对高额育儿成本、中年失业危机及不断攀升的房价等现实困境。存钱太难、生娃太贵、养老金缺口庞大,90后一代的未来实在堪忧。

然而,另一个现实问题则是,在步入老年时代之前,年轻群体尽管略有忧虑,但却始终无法设身处地得思考如何缓解养老困境。当那一天真正来临时,他们又没有好的措施体面应对老后生活。

基于此,TOPHER准备了今天的「暮色将近」特辑,希望通过这份详尽的「晚年手册」,让大家适时调整心态、更自如、更理性地面对衰老。与此同时,本期特辑还针对性地探讨了当下养老困境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带给你们新的视角。

PART 1 理性看待衰老

“我要怎样才能看起来年轻一点?”

“我变得不爱交新朋友,是我老了吗?”

“到了这个年纪才想生小孩,是不是有些不切实际?”

“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我比以前不快乐吗?”

“孩子们即将离家,我该怎么办?”

“在我身边的这个人是谁,我们为什么不像以前那么恩爱了?”

或许在人生的进程中,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青年人难,中年人同样也很难。作为人生的黄金阶段,多数中年人常常因为内心的忧虑和自我怀疑而蒙上阴影。似乎这个年纪,身体不断衰退,事业遭遇竞争挑战,多重压力让人们陷入危机难以自拔。

但换个角度思考:谁的中年不普通呢?接受普通,接受中年角色的转变,接受中年社会价值的转变,才能坦然接受做好心理建设。

中年人的人生是黑白的吗?长久以来,它是否被误解呢?

在大卫•班布里基所撰写的《中年的意义》一书中,作者从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视角透视中年,以清晰、优美而流畅的文笔,阐述了人到中年所经历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变化背后的科学根据,揭示出人类之所以形成动物界独有的中年现象是数百万年演化出的完美礼物,它将中年人推向人生的巅峰,并赋予他们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无论你处于哪个年龄阶段,读完这本书,你将懂得拥抱中年,用全新眼光看待这个长久以来被误解的黄金年代。

荐书:《中年的意义》

作者:[英]大卫•班布里基

译者: 周沛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PART 2 如何重新定义银发世代?

我们所有人都会老去。随着现代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成为了继童年和成年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人生阶段。在现代社会,这一阶段可能会占据我们生命中的30~40年或更长时间。但是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我们明明比以往活得更久,却未必更幸福、快乐。

现代社会容易把老年隐喻为一种疾病,一种被恐惧、被轻视、被忽视和被否认的状况。青春与高效才是时代的奏鸣曲,因为我们总是试图极力避免自己衰老和死亡的迹象。很多人都会发现,逐渐变老时,整个世界都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耐心,而不合理的、不正常的状况,也越来越被视为正常。但对老年人不友善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好的世界吗?

衰老的故事是关于我们成为人类意味着什么的故事,是我们所有人的必经之路。这既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也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而迅速变化的故事。

路易丝·阿伦森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一位训练有素的老年病学专家和医学作家,她在新书《银发世代:重新定义老年,反思医疗体系,重构老年生活》中介绍了关于衰老的革命性观点。本书不仅分享了路易丝个人近30年的老年医学职业生活故事,还从历史、科学、文学和流行文化中汲取营养,为我们如何对待老年提供了强有力的路线图。

从她的经验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和医学对老龄化的态度。当身处的世界已不再年轻,当人们逐渐老去,还能否像年轻时那样,过上从容、体面而且被善待的生活?未来是否还会有系统性的歧视,医疗系统是否有所改善,将由我们现在的态度决定。

路易丝教授认为现代人类寿命都很长,老年作为人生的第三幕,会占据很长时间,人类对老年的歧视,总有一天也会回到自己头上,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老年”,赋予它更多的意义,更积极的意义。

在谈及重构理想的老年生活时,路易丝教授表示这不仅需要社会的努力,还需要个人的充分准备。主观方面是个人的态度和选择,比如医院、养老选择,储蓄保险等。它决定了我们将过上怎样的老年生活。客观方面则是老年照护系统的开发、社会企业的扶持,老年政策的倾斜等,这些都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和努力。本书旨在通过新的视角关注老年,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变成人生的“垃圾时间”,就需要审视当前采取的方式。

对大多数人而言,人生的第三幕不算短暂。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阶段,人生可能会带给我们新的感悟,让我们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而这一选择能让老年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荐书:《银发世代》

作者:[美]路易斯·阿伦森

译者:蒋一琦 / 张光磊 / 周哲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PART 3 刺痛现实的老后困境

建筑公司的老板娘在独子过劳死、丈夫病逝之后顿失依靠,有病痛不敢看病,只求节省开销;宠物店老板关掉店铺专心护理重病的母亲,送走母亲后却无法再次就业,只能卖掉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房子以维持生计;中年失业的子女,仰赖双亲的养老金过活,最后却两代人双双破产……

这些真实案例中的每一位老人,年轻时都与你我一样认真工作,做好了退休后的储蓄计划,却从没想过老后生活如此孤独辛苦,甚至失去求生欲望。为何这些有存款,有房子,有年金的人们,还会面临“老后破产”的问题?

一方面,少子化、长寿等现实条件让日本进入超老龄化社会,目前的老年人群数量增速早已超过建设养护机构的速度。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仅依靠养老金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多数人在独居情况下陷入经济困窘的状态,不得不面临破产难题。

为了接受相关保护,部分老人无奈变卖自家住宅,或是听从建议搬到房租便宜的地方居住,进而失去了自主决定“最终栖身之所”的可能,最终“无法自主选择晚年生活”。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以“金钱问题”为主轴,揭露了“老后破产”在居住、生活、医疗、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影响。可以看到,“老后破产”问题不只冲击65岁以上的老人,更进一步蔓延至工作人口,与家人一同生活所引发的“老后两代破产”日益普遍,那些人到中年又回到父母身边的“逆流”子女们,也因此陷入两难境地。

在传统家庭的存在方式被动摇的今天,如何避免“两代人两败俱伤”?工作群体如何寻求解决之道,避免”老后破产“?或许在本书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参考方法。

荐书:《老后破产:所谓“长寿”的噩梦》

作者: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王军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PART 4 如何在老年时代维持健康?

根据最新普查数据,中国出生率不断下滑,劳动力逐渐减少,老龄化持续加深。面对步入老年的社会,如何破解焦虑、如何适应人口变化的新格局成为了新的命题。

你是否思考过以下问题:当退休年龄不是60岁,而是65岁甚至更高时,每个人该如何从现在开始规划职业路径?“大健康板块”兴起的当下,普通人如何抓住投资风口?未来,世界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将发生怎样的巨大改变?这些又为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由大卫·辛克莱及马修·拉普兰特撰写的《长寿:当人类不再衰老》一书,全面揭示了长寿时代的经济、投资、健康、教育、技术新生态等密码。

本书从“衰老的科学原理”、“如何实现长寿”、“长寿时代的人生规划”三个角度出发,根本性地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让人得以重塑行为轨迹,看完本书你会惊觉现在的部分行为居然是错误的。

另外,本书将提示工程、科学、医学、心理学、研究、音乐、娱乐和管理等重要领域的决策者,如何逐渐摒弃在现有人均寿命80岁的框架,而是用人均寿命100甚至120岁的框架,重新思考社会保障、教育培训、政治体制、医疗研发、资源重组等问题。作者指出,谁能够提前布局、合理规划,谁就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当今人类追求的不再是简单的延长生命,还有如何活得更健康,如何在老年时期保持青年时期的身体状态。

本书为此提供了针对个人的可执行、可量化的健康指南:减少DNA的人为破坏如不抽烟、注意防晒、少照X光、少喝啤酒、少吃烟熏食品等;改变生活习惯,适当“自虐”,不定期给自己造点“苦头”,如间歇性断食、多吃植物蛋白、定期高强度锻炼、不定期暴露在寒冷和炎热中等。

如果你想在老年时代变得更加健康,不如从现在开始参照书中的健康指南生活。

荐书:《长寿:当人类不再衰老》

作者:[美] 大卫·辛克莱 / [美] 马修·拉普兰特

译者:宋冬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PART 5 如何重新审视人生晚年?

子女在异地,单身一族,爱人先行而去……人到晚年,很可能不得不面临一个人生活的处境。事实上,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衰老、生病和死亡的自然规律。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应该选择在哪里度过?医院、养老院还是疗养所?相信这是所有人都思考过的问题。

那么,独居者是否可以在人生晚年选择在家临终?这不仅仅是基于个人经验产生的困惑,在当前的人口结构背景之下,向社会抛出这个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202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28.8%,被称为“超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随后即将步入“大规模去世的社会”,因此如何终老成为了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回答以上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居家临终并不等于孤独,也不等于失去与社会的联系。大量数据显示,当人进入最后阶段,无论家人在或不在身边,都会想要待在家里,在住惯了的家中,听着周边熟悉的声音,面向活着的当下,坦然地过好每一天。

上野千鹤子曾说道,当自己一年年老去,而且越来越多地听到身边的同年龄层甚至年轻友人去世的消息,“死”及“死法”就再不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作为一位步入老年的研究者,她一直持续关注思考着老年生活、临终方式的不同可能性。

基于这一问题,她与日本居家临终关怀协会会长小笠原文雄就老龄化困境、人生晚年难题展开讨论,其对话被凝结成《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一书。

本书触及当下全民、全社会关注的核心话题,通过67个问题,39位真实人物案例,覆盖30岁至100岁多个年龄段。两位专家畅谈衰老、疾病、人际关系、思想准备等人在晚年必然面对的种种问题,给予众人大量详实坦率的建议。

随着独居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上野千鹤子表示,我们需要积极了解老年人的实际愿望,思考如何创造更适合独居养老的社会支持网络。此外,小笠原医生认为,比起家人和常识,实施临终关怀时要毫不犹豫地优先考虑患者本人的希望与利益。

最后,两位专家探讨希望能够让居家临终成为一项重要制度。在家庭护理能力衰落的环境下,良好的保险护理体系对于老年人及其家庭是非常有益的,尤其能切实帮助到独居老人。

除此之外,本书还讨论了老年认知障碍、孤独死等现实困境,每场对话都让人心中颇为震撼。这场关于「一个人晚年」的生动课堂,不仅让人重新审视人生晚年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正面思考生活方式、告别方式,以及生命本身。

荐书:《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

作者:[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小笠原文雄

译者:杨洪俊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社会对“年轻”的气息高唱赞歌,

对衰老和死亡避之不及。

然而,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现实。

随着超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年轻一代的养老压力变得更加严峻。

当「暮色将近」之时,

我们该如何从容应对、坦然告别?

当现实问题加速逼近,困境被频繁摆上“桌面”,

年轻一代又该如何提前构建完善的老后体系?

或许,

颇具权利意识的Z世代将告别“衰老歧视”,

以全新的视角凝望老后时代,

以体贴的关怀让「暮色」焕发新的生机。

编辑 | 阳子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TOP HER 栏目编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