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特种兵式旅游”为何走红?

周五坐晚班火车前往目的地,周末两天之内迅速打卡19个景点,在周天晚上火速赶回家,收拾妥当继续应对第二天的工作及学习……如此高强度的出游模式正是当下最火的“特种兵式旅游”,这种堪比军训拉练的旅游方式正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开来。

有人认为,如此高频的走马观花式出行并未收获到旅游的快乐,一切意义都集中在拍照之上,不仅如此还非常疲惫;也有人认为,只要去过、感受过、体验过就算是不虚此行,哪怕累点也无所谓。

事实上,“特种兵式旅游”之所以会火遍全网与人们压抑许久的出行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疫情三年时间,压缩了太多的放松空间,如今人们自然想要抓住一切被浪费掉的时间好好感受春光。

另一方面,年轻群体面临巨大的压力,在工作或学习的间隙踏上旅程,追求在短时间打卡更多景点和热门地也不失为一种特别体验。和其他方式相比,这种旅游模式可以节省不少成本,坐过夜车不仅能省下住宿费,车费也会更加便宜,堪称高性价比,年轻人自然乐于选择这一新兴模式。

但是,长期来看,这种略带“报复性”的旅游方式真的可以为人们带来放松吗?当大家身处人挤人的网红城市、景点、餐厅时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平静吗?或许并没有。

在TOPHER看来,不妨看看世界上其他与众不同的旅行方式,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过程中,你会收获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

PART 1 骑行式旅行

旅行真的是为了打卡而去吗?非也。如同只用一两天划独木舟,你就无法体会到河流的真貌一样,只有连续好几天在流动的河水上飘摇,在河岸露营,取食大河带来的恩惠,听着流水声入眠,才算是好好地面对过风景。

和打卡的乐趣不同,深入到风景中,你会看到不同的视野。从独木舟上看到的世界,和自行车、路上的完全不一样。水面就在身边,眺望两岸森林的位置较低,若是在这样的视线高度中生活,人们对大自然也会更谦虚。

为了体验到更多精彩的世界风光,原本是一个普通上班族的石田裕辅踏上了骑行之旅。这种念头起源于他小学时在路边看到的一位青年,当时这位青年骑着载满行囊的自行车飞驰而过,那身影成为他潜意识里追逐的形象。于是,长大后发下“不去会死”的豪语,辞掉人人称羨的大企业工作,踏上骑行世界之旅,最终他将自己的这趟旅行凝结成书《不去会死!》。

自行车环游世界,听起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其实这场旅行早就埋下了伏笔:高中一年级骑自行车环游和歌山县一周后,石田开始憧憬旅行。大学时他休学一年,完成了“环游日本一周”。1995年,他辞去食品制造企业的工作,踏上环遊世界之旅。在旅途各地写下老套的歌词,画下许多美妙的风景和人物素描。

事实上,这趟奇妙之旅并非一帆风顺,石田在第一站阿拉斯加就被黑人女生勒索一美元,吓得躲在青年旅馆不敢出门;在秘鲁沙漠被持枪强盗抢个精光,还得横渡暴风地狱巴塔哥尼亚;在北极圈为了省钱洗露天冰河澡……就这样几度软弱,几度山穷水尽,几度想放弃,最后终于还是完成了壮阔的五大洲完骑世界纪录。

在他冒险的人生中,还曾创下不少纪录,比如日本自转车探险协会(JACC)的自行车环游世界纪录保持者(亚军)、5300美金环游世界7年半等等。这些经历让他的人生愈加丰富饱满,然而,体验世界的过程他收获的远远不止这些。

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我看到恒河的纯白日出、萨宾娜天真无邪的笑脸、土耳其那尔汀美丽的笑容;满月下的金字塔、在草原上奔跑的长颈鹿、骑着破烂脚踏车追赶我的保保。泰西亚有点恼怒地笑着,流下稚气未脱的泪水。大海般的丛林中浮现蒂卡尔神殿,以及纪念碑谷神圣的风光。雄壮的育空河流淌而过,有鲑鱼跳跃着;在夜空中摇曳的极光……”

或许在经历过许多生死绝境、哀痛的别离、幸福的瞬间后,他最终发出了“活着真好”的体悟,这也正是梦想带给石田最珍贵的礼物。

荐书:《不去会死!》

作者:[日本] 石田裕辅

译者:刘惠卿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PART 2 攀岩式旅行

在亚洲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常常被父母、老师、朋友的期待包裹,希望能够呈现出一个最优秀的自己。然而,很少有人能够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像大部分孩子一样,出生于中国台湾省云林县虎尾镇的易思婷,自小就背负了大人殷切的期望。从北一女中到台大信息系,最后远赴美国常春藤名校宾州大学,并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她成了父母眼中的骄傲,却在24岁那年,毅然舍弃高薪工作,从此流浪天涯、奔向山野,找寻能让她投注一生热情的梦想。

这一次,她选择听从内心的呼唤,决定做回最真实的自己,成为一名山野间流浪的人。通过尝试各种刺激的活动,比如滑雪、荒野徒步、激流泛舟、冰川探险等等,她终于一步一脚印找到了自己与攀登命定的缘分。当她第一次站在无人问鼎的峰顶时,分明听到内心的声音:再见,那个曾经怯弱不自信的女孩。在攀岩途中,她不断与山对话,也和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现在的易思婷以车为家,继续流浪攀岩的生涯,眼光放向全球大岩壁,立志登顶那些从未有人攀过的悬崖。虽然此途异常艰辛,没有钱,也没人理解。可这就是心的选择,就像我们可以选择做生活的强者,也可以选择一辈子碌碌无为。无关于其他,只关乎我们的内心。

为了记录这段特别的旅行时光,易思婷将自己的经历凝结成《睡在悬崖上的人》,本书堪称十年来最激励人心的旅游文学。对于普通人而言,放弃优越都市生活,奔向山野,最终在悬崖绝壁上寻找到自我价值的故事,恰恰展示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荐书:《睡在悬崖上的人》

作者: 易思婷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PART 3 荒野式旅行

1990年5月12日,一个出身于美国东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他对父母说:“我要消失一段时间。”

1990年10月,有人在米德湖国家度假区发现了一辆黄色达特桑,车主却不见踪影。

1992年4月28,一位司机遇到一个搭便车的年轻人,说他要去阿拉斯加。

1992年9月6日,几名猎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辆废弃的公交车内发现一具尸体,没人知道他是谁,来自何处,为什么在那儿。

是什么让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好前途、离开爱他的家人,孤身一人走进荒野?如果金钱、名誉和安稳的生活都不能给我们幸福,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出身富裕家庭、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正值青春、父母给予厚望……生命轨迹原本光鲜而令人羡慕地行进着,然而,这些却不是美国男孩麦坎德利斯想要的。

拥有太多未来的他,最终摒弃了自然人之外的所有标识,甚至真实的名字,孤身走入荒野,112天后饥饿死去。经过若干天,他的尸体被偶然路过的猎人发现。如此决然骇世的做法与结局,引发了一系列的猜想与争论。一些人不断探寻他原本可以“生”的方法,一些人不断质疑他是否厌世或者算是对亲人的背叛……

为此,乔恩· 克拉考尔采访了麦坎德利斯生前接触过的人,探寻了他一路上留下的各种线索,以记录的方式写成了《荒野生存》这本书。

《荒野生存》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好莱坞著名演员、导演肖恩·潘的注意,他一口气看了两遍,决定将它搬上荧幕,却一直没能得到故事主人公麦坎德利斯家人的同意。肖恩·潘等了十年,终于如愿以偿,并亲自改编。

肖恩·潘表示,之所以想把他的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是因为这个孩子身上有某种东西在闪光。他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了如此丰富的人生体验,令人羡慕不已。

的确,人们常常羡慕那些有勇气登山、探洞、滑雪、旅行的冒险家们,然而却因为自己的天性等各种限制无法付诸行动,难免为人生留下遗憾,甚至更多的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自己的天性。

所以,这个时候可以选择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荒野生存》,它可以帮你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潜藏的天性。

荐书:《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

作者:[美]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

译者:陈宇欣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图书品牌:湛庐文化

PART 4 艺术式旅行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及社会的进步,对艺术的需求以一种近乎“饥渴”的状态吸取着。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产生与艺术沟通的需求,人们对作品的解读和观看大部分仍然是处于被动状态的。一幅画可能仅仅只是一幅画,似乎难以再往深处去挖掘背后的起源与发展。

这种被动的审美体验已然成为了最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甚至当走进美术馆时,常常会陷入“打卡”模式:走马观花地拍照,然后迅速进入下一个区域拍照……

人们真的看得懂当代艺术么?走进美术馆是否重要?它究竟对日常生活有何意义?

由苏也所著的《走,到美术馆去!》解答了这些疑问。这本书不同于你所理解的美术馆导览,更不是枯燥无味的艺术图解。在书里,作者依照自身判断和私人回忆,收集并回味了过去在美国的7座城市所拜访与学习过的14座美术馆。她从大众生活角度,聚焦美术馆,结合日常生活、人文和地理、过去与未来,分享了多年来在美术馆中感受到的东西——人类智慧、时代勇气与艺术之美。

作者认为,美术馆是一个闲来无事便去走走的好去处,大家可以像约见一位老朋友一样走进美术馆,这种心情是愉悦、放松的。你可以大胆使用,尽情享受,融入作品营造的环境。然后调动眼睛、耳朵、鼻子感受这些作品,获得丰富的体验。

苏也表示,如果喜欢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瑰宝,那就一定要去看看乌菲齐美术馆;而到了纽约,就一定不要错过第五大道上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如百科全书般辉煌的人类历史。在美术馆这样一个充满仪式感与可能性的地方,你既是观众又是作者。在发现、观看、欣赏、品味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你可以经历起起伏伏的内心变化,这种交互、对话式的观看方式会让你更加沉浸其中。

美术馆就像是一个充满惊喜的盒子,里面塞满了各种奇思妙想。要想真正领会这些艺术的美好需要时间的投入及全身心的感受。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在美术馆中,完全可以找到空间的隽永美感和心灵的纯粹宁静。

荐书《走,到美术馆去!》

作者:苏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中信·24HOURS

PART 5 哲学式旅行

旅行的意义就是出门吗?那么去离家不远的商场吃一顿烧烤算不算旅行呢?旅行的意义就是看见新的世界吗?在网络上来一次虚拟旅行会怎样呢?到底什么才是旅行,旅行的真正奥义如何,我们又该怎样旅行?

事实上,回顾过去,你会发现世界地图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我们的同类人摄影、记录、描述、审查、评分和标记。我们几乎没有什么新发现,也看不到旅行的意义何在。

旅行从来都不只是肉身之事,更是关乎心灵、自我之事。在疫情不断延续的当下,每个人的内心或许都充满了对远方,对旅行的渴求。

时间匆匆飞逝,疫情过去之后,我们总要再度步入斗室之外的辽阔世界,探索时空,沟通彼此。在此之前,或许可以先在思想的世界里开启一场哲学之旅,比如在房间里凭借想象力和创造力展开一场不一样的旅行。

由新哲人编辑部创立的《新哲人》是一系列哲学通识书籍,每一期以哲学的角度探讨当下的人类社会,严肃又有趣,旨在引导读者选择更快乐、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新哲人04:旅行之必要》将带你走进哲学思维的圣殿,通过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旅行的思考,探讨有关旅行的哲学问题。书中还就当下十分热门的虚拟旅行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了旅行对人生、生活、阅读、思考的作用。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思维和思考,缓解了人们对于当下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在这个生活五光十色,内心一片荒芜的时代,我们或许需要通过阅读让哲学回归生活。

荐书:《旅行之必要》

作者:澳大利亚新哲人编辑部

译者:宋晓钰 陈笑成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在TOPHER看来,

人之所以爱旅行,

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

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为了看到不同的风土人情、

为了体验五光十色的世界。

在前行的过程中,

如果有幸还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而“特种兵式旅游”更多追求旅行的数量,

并非质量。

长此以往,我们并不能得到心灵的放松,

反而会更加空虚。

如果可以的话,

大家不妨静下心来,来一次沉浸式旅行吧。

编辑|summer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TOP HER 栏目编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