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当女性行走在路上

如同《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引言所述,“女性习惯于从自家花园的绿脊上观察世界,她们从那里将住宅、正在进行的劳作以及家庭场景尽收眼底,但并不包括向男性敞开的、从更高耸的山地上看去的更广阔、更遥远的视野。”

长久以来,旅行、探险一直被视为男性专属,尤其是对数百年前的女性而言更是如此,但固有的社会语境无法困住那些敢想敢行的勇者。

无论任何时期,女性并不缺乏开拓、探索的胆量,哪怕是身着维多利亚时代的长裙和束腰,也无法束缚她们的脚步。她们探险、飞行、自驾、摄影、登山…… 在每个领域发光发热,她们敢于成为先行者,她们的灵魂好奇而无畏。

例如1797年出生于维也纳的最早的女性旅行者之一「艾达于」,自小就偏爱男孩服装的她热爱运动,并在父亲的鼓励下接受了和兄弟们一样的教育。然而,艾达内心的探险梦从来没有随着结婚生子而磨灭,在1831年母亲去世后,勇敢的艾达不顾反对,坚定地踏上了等待已久的旅程。

再看世界上最早的女性登山者之一「田部井淳子」,身形娇小的她是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在35岁登顶珠峰后,田部井淳子积极挑战海外名山,并于1992年成为世界首位登顶七大洲最高峰的女性。

同样勇敢的还有第一位飞越北极的女性「博伊德」,在探险之旅中,她还发现了北极圈海洋下面蕴藏的水下山脉,推动科学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时间来到当下,依然有不少女性从社会的评价体系和自我的束缚中出走,寻求突破。比如不堪忍受丈夫而自驾出走的普通人苏敏阿姨、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第一次执行出舱任务,英国攀岩现任“女王“艾玛曾攀爬多条E9难度线路……

随着越来越多女性的觉醒,她们决定不再局限于一方小小的天地之中,她们开始打破桎梏。当女性选择出走舒适区,行走在路上,她们最终将收获一个更丰富的自我、更开阔的自我、更全面的自我。

PART 1 当女性开始壮游

壮游(Grand Tour)是将观光和研学、游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长途旅行,目的地多为意大利以及欧洲其他地方的古城名胜,17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上流社会,后来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壮游不止是文化养成的机会,更是代表自身存在的关键时刻,并常常象征着戏剧性的解放之举。

因此,18—19世纪,在渴望新知识、认识新世界之路上大胆奔波的,除了那些雅好艺术、酷爱古迹的老少绅士之外,还有一批敢作敢为的女性。

例如著名女画家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她的流亡之路正是提升艺术修养的壮游之旅。在这次旅程中,她不仅留下了著名的自画像、汉密尔顿夫人画像等作品,还将自己的巡游岁月变成文字,创造成一部《回忆录》。

以及伊丽莎白•韦伯斯特,后来的霍兰德夫人,在一段维护爱情、避免失去年幼女儿的黑色旅程之后,留下了《霍兰德夫人伊丽莎白日志》。

还有玛丽•雪莱,她所创作的《弗兰肯斯坦》——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正是在其欧陆之旅中获得灵感和素材。她的人生故事和文学作品,与前后不同时段的壮游密不可分。

《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一书则以上述这些女性旅行者为主角,讲述了1757—1854年间16位杰出女性的旅行故事。这些女性旅行者中有走在时代思想前列的女权觉醒者,如海丝特•皮奥奇、玛丽•雪莱,更有才华过人的女作家如德•斯塔尔夫人等等。

她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开始壮游,并由此看到了传统女性不曾拥有的世界。同时,她们在旅行中表现出不同于男性旅行者的敏感和坚韧,创作了丰富细腻的旅行日志和文学艺术作品,在文化史上留下属于女性的别样精彩。

本书可看作16位杰出知识女性的旅行小史,她们在壮游中挣脱枷锁,在历史、爱情和冒险中开创女性独立的先河。女性的天地也从此日益广阔。

荐书:《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

作者:(意)阿蒂利奥·布里利 / (意)西莫内塔·内里

译者:董能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ART 2 当女性开始漫游

一八七三年秋,一位四十二岁的英国女性从旧金山东岸搭火车前往位于内华达山脉的加州特拉基。之后,穿着夏威夷骑装,骑上一匹高大的灰马,从加州旅行到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并在美丽绝伦、与世隔绝的埃斯特斯公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日,最后在气候恶劣的严寒冬日,骑着精神抖擞的半驯化马“鸟儿”,只身探索这片蛮荒西部。

在这三个多月间,她旅居农庄和采矿营,帮忙清洁、煮食,学会了驾驶马车以及驱赶牛只,并在亡命徒“山中的吉姆”的协助下,攀上标高四千四百八十米的长峰顶峰。随后,她在写给挚爱小妹的信中道出了她的传奇经历。

她就是伊莎贝拉•博德。出身于英国西部的牧师家庭的她,青少年时饱受脊背病痛折磨,1854年,伊莎贝拉依照医嘱赴美加地区旅行。1860年,父亲去世,她与母亲及妹妹迁居爱丁堡。但仍然饱受脊背病痛、失眠和抑郁等困扰,直到四十岁前往澳洲旅行,继而造访夏威夷时,她的健康才奇迹似的有了改善。

回顾她的一生,尽管其身体条件并不适合长途跋涉,但她却漫游了很多地方,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印度、库尔德斯坦、波斯湾、伊朗、马来西亚、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中国和其他地区。甚至在快六十岁时,她还学起了摄影术,1891年,伊莎贝拉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头一批女会员之一。七十岁那年,她完成了最后一次旅行,骑着苏丹王送她的一匹黑牡马造访摩洛哥。

由她所撰写的《山旅书札》则将自己一路从加州旅行到科罗拉多州的旅途见闻记录了下来,书中既有对科罗拉多美轮美奂的自然风景的描写,也有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记述。这本游记既不是记录旅行过程的简单流水账,也不是对大自然简单的歌颂,而是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山旅生活的热

在以居家持家为尚的年代,伊莎贝拉勇闯欧洲男人也罕至的地带实在让人敬佩,而她精彩多姿的漫游人生也为人们展示了女性的强大力量和决心。

荐书:《山旅书札》

作者:[英] 伊莎贝拉•博德

译者:王知一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PART 3 当女性开始飞翔

1930年,十八岁的她成为了非洲首位持赛马训练师执照的女性,一年后,她又开始驾驶小型飞机在东部非洲载运邮件、乘客和补给物品,成为非洲第一位职业女飞行员。

1936年9月,她从英国出发,驾驶飞机一路向西飞行,最后在加拿大迫降,费时21小时25分,成为第一位单人由东向西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

她就是柏瑞尔•马卡姆(Beryl Markham)。

出生于1902年的她四岁随父亲来到肯尼亚,自由跟随父亲训练赛马,十八岁便成为非洲首位持赛马训练师执照的女性。对于赛马与飞行,这两个一向被认为是男性主宰的领域,最终成为了马卡姆毕生的挚爱。

出版于1942年的《夜航西飞》是马卡姆的回忆录,本书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毕生钟爱的两项有趣又传奇的事业——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

柏瑞尔•马卡姆以非常动人的文字,铺陈出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参与狩猎的情景、与当地土著的情谊、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她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1950年,马卡姆回到肯尼亚,重操赛马训练师的职业,直到1986年,她在内罗毕家中突然辞世。回顾过去,她的一生曾六次从内罗毕飞过伦敦,其中四次是独立完成的。马卡姆用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壮举验证了一位先知的预言:“女士将独自飞越一大片水,前往一个陌生的国家。”在这个从来便被认为男性独尊的行业里,柏瑞尔实现了超越,性别没能成为她前进途中的绊脚石。

作为女性,柏瑞尔用自己的努力、执着与胆识赢得了一切。而她眼中的自然生态,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身上所体现的不拘束缚、勇敢果毅,正是生态女性主义所推崇的。

荐书:《夜航西飞》

作者:[英] 柏瑞尔·马卡姆

译者:陶立夏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99读书人

PART 4 当女性开始行走

行走是身为人类的一项本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女性而言,在无人陪伴、没有牵累的情况下云游四方,去探究她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都并非易事。不过,仍然有一些女性打破束缚,走出家门,享受到了行走于世间的乐趣。

从博学的伊丽莎白·卡特到坚韧的谢丽尔·斯特雷德,从漫步于群山间的多萝西·华兹华斯到游荡于城市里的阿娜伊斯·宁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行走中,她们有的重获了健康,有的积累了创作灵感,还有的走出了可怕的婚姻阴霾、摆脱了逼仄的生活困境……

例如在伍尔夫的所有作品及其许多重大的经历中,行走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行走既给她缔造过友谊,是她的回忆和灵感之源,也是她创作许多极负盛名的小说过程中的关键。

对伍尔夫来说,没有行走的写作是呆滞、死气沉沉和“毫无生气”的。她觉得,只有把身体置于生命活力之中,她才能让所写的文字生动活泼,才能赋予所写的词句以生命。在行走过程中,伍尔夫还具有抽出时间,将人们与他们的“过去和未来割裂开来”,用“凝视”将他们全部定格在那一刻的精神力量。

再看《走出荒野》作家谢丽尔斯特雷德,在她的自传书中讲述了婚姻触礁,母亲去世,自己在绝望中生活多年后,虽然毫无徒步经验,却独自一人踏上太平洋山脊步道,通过长途步行找寻自我的故事。

为了记录下三百年以来的女性行走史,克丽·安德鲁斯将其凝结为《步履不止》一书。正如书中所言,“女性的徒步行走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这些目的就像女性本身一样千差万别……除此之外,对于数个世纪中的其他几百位徒步行走的女性作家而言,行走还有更多的目的。当然,女性的行走能力受到过种种限制,其中包括家务与养儿育女等责任,以及安全与易受伤害等方面的观念束缚,但这些束缚并未(能够)阻止女性行走;只不过,它们也对女性徒步行走的体验产生了影响。”

在这段长达百年的行走史中,无论女性走了多远,也不管她们走了多久,那前行的身姿都会一直鼓舞所有能够行走的女性。就算前景未卜,就算为人所嘲,她们依然会行走下去,向来如此,步履不止。

荐书:《步履不止》

作者:[英]克丽·安德鲁斯

译者: 欧阳瑾 / 罗小荣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副标题:一部女性行走史

PART 5 当女性开始探索

她出生于1893年,是一位英国作家、诗人,一直生活于苏格兰阿伯丁,曾在阿伯丁教育学院教授英国文学。

她生性自由,终生未婚,与山为伴,阿伯丁附近的凯恩戈姆山区遍布她的脚印,其作品也都以大山为主题,包括散文、小说和诗集。

她是大山的终身游客:吃野果、饮河水,在湖里游泳、在山腰入眠;清晨醒来,知更鸟的爪子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有些时候,是野鹿吃草时的呼吸把她唤醒。

她冷静精准,分享了一生所见的高地、幽谷、群山、水、雪霜、空气与光、植物、鸟兽虫和人类;却又私人、自我,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如何安眠、如何观看、如何倾听、如何触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她就是娜恩·谢泼德。作为苏格兰文坛的传奇人物,她同时也是二十世纪的传奇女性,更是最早的女性主义者之一,隐世而居,不好名利,只为自己写作。

在六年间完成了四本书后,谢泼德的创作便陷入“一片空白”,直到《活山》出炉。本书写于二战时期,是谢泼德人生的最后一次创作,也是她唯一的一本散文作品,却因“不合时宜”而被作者主动雪藏了三十余年,直到1977年才在出版商的催促下正式出版。

尽管被埋没数十年,但《活山》在出版后便被不断再版,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焕发了崭新的生命力。它容纳了谢泼德一生在一片土地上的见闻。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分别关注山中的不同事物:山、水、光、雪霜、空气、花草木和鸟兽虫。小到苔藓、大到高山都在谢泼德笔下变得鲜活。阅读此书,如临大山。

除了歌颂自然,《活山》更是谢泼德一次长达数十年、探索自然世界的感官实验,旨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和外在世界之间能产生多少微妙的联系。

这不是那种传统的男性登山文学,它不以登上山顶、征服自然为目的,而是毫不功利地“单纯想要和山待在一起”。作为大山的终身游客,她观察和聆听,为我们讲述了山区边缘人的辛酸故事,更是分享了她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描述了她如何安眠、如何观看、如何倾听、如何触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正如她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细节不再是以我为焦点的某幅图景中的一部分,此刻,处处皆为焦点。万物不再以我为归处,也不再与旁观者相关。这大概就是大地看待自己的方式。”

换句话说,随着对山的生命体察越深,人们对自己的了解也就会越深入。

荐书:《活山》

作者:[英]娜恩·谢泼德

译者:管啸尘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新经典文化

伊莎贝尔·埃贝哈特曾在书中写道,

“现在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意识到,

我永远不会满足于静止的生活,

我总是会被阳光照耀下的他处所吸引。”

对于那些行走在路上的女性而言,

旅行正是助力她们

突破男性偏见藩篱的重要推力,

与此同时,

广阔的世界为她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视角,

甚至为她们带来了更高价值的自我认知。

在TOPHER看来,

只要一直向往光明,

只要步履不止,

所有女性就能拥有别样精彩!

编辑|summer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TOP HER 栏目编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