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为何成年人都在找“边界感”

前不久,日本花滑王子羽生结弦婚姻维持仅仅维持105天就宣布离婚,他在声明中表示,双方因为无法忍受媒体恶意的中伤以及侵犯他和妻子隐私的行为,故而决定分开。这也让人们不由思考,这是否是一场被当代人的”窥私欲”所搅散的婚姻与爱情。

近年来,“边界感”是成年人反复提及的一个关键词,无论是在友情、爱情、亲情之中似乎都是如此。所谓边界感,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

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年轻一族,逐渐将“边界感”的重要层级不断提升,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其幸福度又并未有所提升。正如美国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所提到的,现代人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实现身体的即时在场,却无法连接起心理的情感,由于害怕裹挟于亲密的社交之中,他们选择在虚拟世界进行逃避,然而却只换来内心的虚无与孤独。换句话说,人们看似待在了虚拟交往的舒适圈里,实则却陷入了新型孤独的困境之中。

对此,加拿大作家苏珊·平克在《村落效应》一书中曾指出原因所在:网络时代,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必须通过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近距离与亲人朋友分享兴趣,保持亲密才能让人收获如村落生活般的归属感,在线下的交往中获得精神力和复原力。

为何成年人要寻找有“边界感”的社交关系?构建“边界感”真的幸福吗?怎样的亲密关系才是更加健康和谐的?基于此,TOPHER推出本期特别策划,为大家揭开“边界感”背后的社交密码。

PART 1 为何自我决定孤独?

不再用纸币交换商品,不再亲自去市场购物,不再与人近距离交谈,在隔离中逐渐适应居家办公、在线教育……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保持一种无接触的生活。这是“社恐”的福音,还是孤独的当代症状?身处无接触时代,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

由伊丽莎白·冯·塔登撰写的《自我决定的孤独》一书,试图告诉我们,孤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对身体边界的尊重是如何在现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及对非自愿触摸的取缔是如何确立的。

冯·塔登勾勒出了后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动荡不安,人们渴望并需要亲近,又想避免伤害。本书试图综合社会学和情感研究,对场景的新闻式描述和对专家的采访来探寻“无接触社会”的真相。

事实上,人在生理上渴望与他人接触,抚摸、拥抱、握手……但我们的世界始终存在暴力的威胁,保护人不受伤害的制度和社会共识又姗姗来迟;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压缩着个体的边界,作为资源的身体在市场上被最大化地利用,这一切都将我们推向了亲密关系的反面。

当发达的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树起顽固的技术屏障,脆弱的现代人似乎找到了免于伤害的方式,长此以往,我们将迎来什么样的未来?是能够无所畏惧地相互关心、心甘情愿地彼此亲近,还是充满猜疑地自我封闭,保持缺乏亲密感的无接触式生活?

对此,作者认为,亲密的风险是伤害,安全的风险是孤独,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无解。本书不窥视人心,不要求个人的自省,而是从生理学、历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视角”,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也提供了人类如何解决困境的知识,同时也给予我们日常生活以重大启示。

图片来源:广东人民出版社

荐书:《自我决定的孤独》

作者: [德]伊丽莎白·冯·塔登

译者: 顾牧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万有引力

PART 2 他者时代已然逝去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换句话说,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时代。

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但使社会病态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因此,人们希望更多关注于自身。但这真的是一种好现象吗?

哲学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一书中,指出“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

韩炳哲在书中认为,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

本书深入揭示了“同质化的恐惧”——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依旧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共在”的空间。

他表示,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网络和数字媒体改变了这一切,数字化的世界清除了他者的存在,同质化的恐惧席卷整个社会。

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做自己,求真我,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等词汇带有强制性的自恋,使人们沉溺在自我之中。而抑郁恰恰源于自我性力的自恋式积滞。另一方面,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它遮蔽了目光的交流,夺走了声音的“纹理”,使他者之语言、他者之思想、他者之时间纷纷销声匿迹。

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过度关注自我,如今众声喧哗的倦怠社会里没有倾听可言,而未来的社会或可称为倾听者的社会。人们需要一场时间革命,开启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一种容纳他者的神圣时间。

通过这部作品,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与此同时,韩炳哲也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他者的消失》

作者:[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

译者:吴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PART 3 如何建立自我边界感?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心理边界,一旦被别人跨越边界,或是我们自己试图突破底线,就会引发痛苦和焦虑的感受。因为心理边界受到尊重对于幸福感、力量感和身体健康来说都是很关键的。

无论是亲密关系中的边界、工作生活中的边界还是自我和外面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的边界,都需要我们有意识地精心维护。

瑞士心理治疗师尼克·布莱泽在《建立边界感》一书中,为人们设计了一套自我边界意识训练方法,通过8周的理论指导、日记练习和音频练习,我们就可以将看不见的心理边界形象化,完成对自我边界的塑造和强化。

具体来看,第1周为进入内心的秘密花园。可以把内心世界比作一个花园。它并非不受约束、肆意生长的原始丛林,而是一个可以安放感受和经验的内心空间。篱笆象征着自我心理边界,而园门代表着通往外界的大门,是自我边界过滤功能的象征。

第2周为审视边界。除了轮子、犁和笔以外,墙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墙制造了距离,并且保护人们不受侵犯。自我边界意识能够让我们对内心花园的篱笆进行自主设计。我们也可以让身边的人按照我们的意愿感知到花园的篱笆。

第3周为他人请止步。在第3周的练习中,你将专注于如何拒绝他人。通过练习正念、体知与冥想,你将更轻松地与他人划清边界。不必为关闭自己的大门而辩解。拒绝的力量可以帮助你重返正途,沿着人生轨迹继续前行。

第4周为发现内心的美好。人类更倾向于有意识地去了解不愉快的情感和身体感觉,也更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不愉快的感觉上。在内心世界里与美好事物建立联系,可以给予我们减轻身体痛苦的力量,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在家的舒适感。

至于后续几周的操作,大家可以翻开本书自行查看。第5周 传播美好。无论是哪种方式,作者都希望传递一种概念:培养自我,尊重自我,学会拒绝,每个人都应该且仅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跟随本书的指导,56天之后,你将构建一座稳固而美丽的内心花园。

图片来源:东方出版社

荐书:《建立边界感》

作者: [瑞士] 尼克·布莱泽

译者: 宋娀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PART 4 如何保持内心平静?

人生就像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海中航行,不知何时袭来的海浪给我们的小船以重击,让我们失去内在的稳定,被焦虑、怀疑、担忧和恐惧纠缠,手足无措。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如何才能拥有保持内心平静、清醒和通透的强大心力?

拥有近30年的正念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教练培训背景的梅格·索尔特,从1995年就开始了自己的正念实践,通过这一方法,她在追求事业和家庭的两条轨道上都获得了深入的体验和经验。

梅格致力于采用务实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人的注意力技能,为那些想要创造积极变化的人提供成人发展、整合理论和深度正念方面的专业经验和支持。

由她所撰写的《幸福心力》一书,通过科学精准的语言、形象精妙的比喻、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娓娓道来的凡人英雄故事,带你领悟如何在看似简单的练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的正念觉知,学会以不带评判的态度接纳情绪,以好奇和学习的态度看待变化,最终在重大挑战来临时化茧成蝶,实现个人转变与成长,进而拥有改变人生的强大力量,收获幸福人生。

本书介绍了25种正念练习,它并不要求练习者有特定的信仰或知识背景,即使人们身处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也可以随时随地练习,例如遛狗时、排队中、谈话间,甚至开车时都是绝佳的正念时刻。

此外,本书也适合所有水平的练习者。如果你刚接触正念或者曾经尝试但中途放弃,它可以帮你更顺利地度过新手期的烦躁、困倦和不适。如果你练习正念已有一段时间却困于平台期而无法跃升,本书也可以帮你突破瓶颈,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荐书:《幸福心力:在正念中活出通透人生》

作者:[加拿大] 梅格·索尔特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阅想时代

译者:范玲琍 / 李晓轩 / 陈雁

PART 5 如何实现内在探索?

如同科学家曾在一滴水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我们可以看到,自身也是一个蕴含各种可能性的小宇 宙,随时以多变的方式和不同的组合动态地加以呈现。如何让这个小宇宙更好地运转,则取决于情绪智力的高低。

情绪智力即情商,它是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决定了其他心智能力的表现,也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与成就。许多人都生活在惯性之中,本能地基于习惯对周遭做出反应,而高情商者则能清晰地觉知情绪,发现自我,从而把控自己的生活。

由丹尼尔·戈尔曼撰写的《内在探索》一书则探讨了如何构建更好的情商理论,本书提出了有助于个人成长与情商提升的“12个自我发现”练习及打造了18张心理模型图解,将提高情商的实操方法进一步扩大到能为所有人所用的层面,用以填补知行之间的缺口。

无论是要提升职场表现、改善人际关系,还是保持身心健康,你都可以利用它们来识别和克服可能使你陷入困境的心理模式。

通过练习,你能够:发现自己那些被隐藏的情绪,培养高情商;扫除思维障碍,培养新的思维模式;打破僵化的生活,找回人生的掌控感。

基于以上操作,你将发现我们隐藏的情绪和思维模式是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和我们与他人关系的,许多人都生活在惯性之中,本能地基于习惯对周遭做出僵化反应,而高情商者则能发现自我,从而把控自己的生活。

本书重点在于帮助读者发展自身潜力,而主要手段不用他处另寻,就从自己的觉知和察觉力开始。通过发展内在向导,即自身内部的智慧源头,你就获得了永不枯竭的思想,并能随时与之沟通连接。

只有通过意识,我们才有可能派生出自觉的行动,也才能实施我们的意图。而我们能否转换思维方式,理解不同时刻的形势,取决于我们掌握思维之“舵”的能力。本书堪称情商理论的实践智慧补充之作,也是一本助人自我发现与重塑的指南,有助于每个人打破僵化的生活,找回人生的掌控感。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荐书:《内在探索》

作者: 米歇尔·内瓦雷斯

译者: 谭言红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自我决定的孤独》一书中曾提到,

数字化时代,

我们一方面承受着孤独感对健康带来的伤害,

另一方面却又因怕被侵害而不允许他人接触。

然而,接触是带菌的,

无菌的孤独又是致命的。

即使构建起了无限的边界感,

但依然有人渴望被关怀的爱。

或许当代年轻人追求的,

不仅仅是所谓的“边界”,

而是一份尊重、独立与关爱并存的亲密关系。

TOP HER 栏目编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