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如何面对人性之恶?
谁承想,一部尽显人性背后之恶的《周处除三害》爆冷成了近期的大热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该影片已连续11日占据电影市场票房冠军宝座。而随着影片的热播,人们对善恶之分的探讨也逐渐升级。
先来看看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内容?从名字或许大家就可以窥见一二,影片引用了“周处除三害”的典故,讲述了由阮经天饰演的通缉犯陈桂林在误以为自己罹患肺癌,生命将尽之时,效仿周处临死前除掉通缉榜上排在自己前面的两大通缉犯的故事。
周处年少时横行乡里,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一道被当地乡民合称为“三害”,在听说自己为人所厌之后,周处只身射虎搏蛟,最后改邪归正,从此“三害”皆除。
电影中,除了历史典故引人深思之外,三位通缉犯所对应的动物“猪、蛇、鸽”也十分耐人寻味。在佛教中,这三者分别代表痴、嗔、贪,被合称为“三毒”,会毒害人的肉体及心性,同时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可以看到,《周处除三害》将电影与历史典故、传统文化等元素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带领观者开展了一次更深层次的探索。人们不禁开始思考,何为善恶边界?以暴制暴是一种“善”还是“恶”?怎样才能坚守心中的善良与正义?
或许直到这一刻,人们都无法找到答案,但只要开始思考,就距离真相更近一步。本期特别策划,TOPHER以“人性之恶”为主题,为大家整理出五部精彩书籍,希望大家看完能够有所收获。
PART 1 人性是什么?
如果说《周处除三害》中暴力的背后全是人性的善与恶,那么由法医精神科医生所记录下来的工作手记——《深渊回响》则更是真实的让人战栗。
格温·阿谢德与罪犯打了三十年的交道,本书是她亲撰的工作手记,在与重刑犯深度谈话30年中,精心记录了11个真实的、硬核的、直击心底的人性故事。
这些罪犯既是犯人,也是病人,格温医生像侦探一般,小心潜入一个个如深渊般黑暗的内心世界,找出他们最终犯下骇人恶行背后的关键,并试图唤醒心灵深处久违的善良与脆弱。虽然故事看似骇人,却一次次映出每个人的人生之影,让众人感慨于人性是多么相似,有着多么超乎想象的善恶潜能。
格温医生以精湛的医学知识和超凡的洞察力,反复探寻着那些深藏于罪犯心底的谜团。那些书中提出的问题,看似普通却又十分惊人,例如“是什么让一个曾经纯真的孩子,最终走上了杀人之路?”
而在问题的背后,则是对人性的深刻探讨,是对善与恶的无尽辩证。我们或许无法理解罪犯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但正是这种无法理解,引发了我们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在这些看似冷酷的罪犯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满载暴力的场面和恐怖的细节,更是那种渗透在文字间的人文关怀。每一个故事背后所透露出来的对人性的尊重和执着,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被理解和被关爱的情感共鸣。
格温的文字饱含了对于人性的独特见解,令人在阅读中领略到生活的无常与灵魂的复杂。最终,她希望告诉所有读者:绝对不要失望于人性,而是要洞悉于人性。
荐书:《深渊回响》
作者: [新西兰]格温·阿谢德 / [美]艾琳·霍恩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副标题: 一位法医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手记
原作名: The Devil You Know: Encounters in Forensic Psychiatry
译者: 张越
PART 2 人性有多“恶”?
人性之恶究竟是什么?由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所创作的长篇小说-《蝇王》则通过借助孩童之天真深入探讨了这一严肃主题。
本书的故事背景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即未来的核战争,一群六至十二岁的英国男孩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困于一座荒岛。
起先他们尚能和睦相处,然而随着恶的本性萌发膨胀,潜伏的兽性战胜了人性,他们互相残杀,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的全过程,将荒岛乐园变成人间屠场。
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书中的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等也都深具象征意味。正因如此,这部小说也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小说典型地代表了战后人们从那场旷古灾难中引发的对人性思考,旨在呼吁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婪的可悲事实”,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的无知”,从而建立起足够的对于人性恶的防范意识。
荐书:《蝇王》
作者: [英] 威廉·戈尔丁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Lord of the Flies
译者: 龚志成
PART 3 沉默是“恶”吗?
何为“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语境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大象,即某种巨大而不可回避的真相。
换句话说,恶人的劣言坏行固然可憎,好人视若无睹的沉默更可怕。世上许多不幸,源自没有说出口的事。也许,我们虽然自认只是不赞一辞的旁观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沉默的共谋者……
由伊维塔·泽鲁巴维尔所撰写的《房间里的大象》一书,则从这句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
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他系统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泽鲁巴维尔是一位犹太人,小的时候他生活在以色列,在童年的时就发现了身边的大人们对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历史敏感问题总在回避。于是这引起了他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兴趣,试图分析这种现象的起源和后果,从而完成了这本书。
作者认为,集体性沉默的产生发展,与社会中的文化习俗、权力结构、人际互动等主动的因素有关。有些集体沉默是善意的,比如出于社交礼貌,照顾对方的感受等等。有些可能是属于中立的,你很难用一种道德批判去界定它的好坏,比如说为了自保,选择了沉默。
还有一些会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比如说很多矛盾缺陷已经非常明显,甚至到了阻碍正常生活的地步,可有些人却依然选择沉默。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甚至是自欺欺人。作者认为,当我们眼见真理却不发一语,就是真正开始死去的时候。
可以看到,泽鲁巴维尔有一种非凡的天赋,他通过一种与众不同、更为丰富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以他天才的讽刺手法,以一种无人能及的高度,探讨了这样一个严肃的课题。
看完本书,或许你会发现,对抗沉默,勇于发声,对普通人而言,是一件极其伟大的事。
荐书:《房间里的大象》
作者: [以]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
译者: 胡缠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楚尘文化
副标题: 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
PART 4 网暴是“恶”吗?
人们交谈着,却无法互相理解;表达着,却越发感到孤独。或许这正是当代社会的一大通病,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活在一个旁观的世界中,然而当某些公共事件发生时,又以“真理战士”的形象出现在众人眼前。
尤其是在“后真相”时代,资讯迅速传播让人们对社会事件的翻转习以为常,“阴谋论”更是参与其中煽风点火,没有人关心真相是什么,人们统统都是在宣泄情绪,随之而来的便是肆意泛滥的网络言论。
《消失的塞布丽娜》一书,则为人们重现了这种社会困境。本书主人公塞布丽娜失踪后,周围人的生活随之发生了剧变,她的男友特迪变得精神恍惚、一蹶不振,她的妹妹桑德拉则在浑浑噩噩的等待中几欲抓狂。与此同时,一名美国空军士兵也因此而陷入了猜忌与阴谋组成的谜团……
正当事件陷入迷局之时,一盒寄给报社的神秘录像带引发轩然大波。透过录像画面,人们窥见了一场真正的灾难:那些不知姓甚名谁的网友,躲藏在镜头背后的记者,使用化名的电台主播……他们反客为主成为了“塞布丽娜失踪案”中的主角,甚至不惜采取谩骂、侮辱、恐吓的方式,叫嚣着要得到所谓的“真相”。
但是,这一切只是为了最大化地利用这场灾难的价值,而非真正关心塞布丽娜的下落以及她的家人的感受。此时,“真相”已然不再重要,“人性”只能沦为这场怪诞表演中的装饰品。虚假新闻泛滥、网络暴力猖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消失的塞布丽娜》深度剖析了当代人时刻面临的严峻问题。
通过发生在塞布丽娜身上的种种,本书作者尼克·德纳索对我们生活的世界进行了一场冷静的旁观,探讨一个我们非常熟悉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
的确,人们真的关心真相吗?《消失的塞布丽娜》中那些所谓的“生活法官”又是不是真的怀揣同情呢?面对当下这个世界,当与事件不符的另一种真实发生时,我们又该如何判断真伪呢?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那群自认为认清真相的人们开始捍卫内心的所谓正义,发送邮件并向事件的相关人员提出死亡威胁,他们用言语化成利剑伤害着无数无辜的人员,而非寻求背后的真相。
实际上,作者通过本书为我们警醒,类似塞布丽娜的故事在未来会发生的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或许拥护的不是真正的正义,而是内心已经固化的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消失的塞布丽娜》以图像小说的形式展现在众人面前,通过那些沉静、极简、阴郁的画面,以严肃的态度探讨互联网时代的道德状况,为读者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荐书:《消失的塞布丽娜》
作者:[美] 尼克·德纳索
译者:李溪月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PART 5 人性还有力量吗?
社会的变迁使得人们相互依赖的程度逐渐降低,技术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干预着我们与外界的互动,人类的社会交往逐渐衰退——“人性”的存在感似乎越来越弱。
那么,在此时此刻,认清“人性的力量”就尤为重要。
虽然许多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但他们大多围绕人类日渐弱化的社会技能、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展开讨论,忽略了这一趋势对道德行为、生产能力、社会发展及寻找人生意义的影响。
如何重新认识人性的力量?亚当·韦兹在本书中为人们列出了具体答案。这是一本号召行动力的书,它为人性缺失问题提供了基于证据的解决方案,并加入大量企业、社会案例佐证。书中讲述了丢失人性的心理代价,并从科学的角度详细介绍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例如:被低估的人类心理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弱人性化趋势背后,人类心灵的痛点与脆弱;在自动化时代,如何让工作人性化;如何帮助企业留住员工和客户;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意义等等。
亚当·韦兹以独特的社会学、心理学视角,以直面问题的敏锐洞察,以严谨而流畅的语言和独特而犀利的见解,带领我们去面对、思考和审视人类当下面临的困惑,尝试唤醒人们对弱人性化趋势的觉知,让身而为人的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重拾起对人性的重视,逆转疏离,以人性相待。
本书直揭人类心灵的痛点与脆弱点,以详尽扎实的研究案例和实证数据,剖析了当下社会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及“纠纷”背后的原因,并深入探讨了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和缓解这些问题。
与此同时,《人性的力量》还加入了大量社会调查案例、企业案例,启发管理者新思路。换言之,本书为人性缺失问题提供了独特的、基于证据的解决方案。
最终你会发现,虽然我们无法逆转弱人性化趋势,但至少可以减缓它!
荐书:《人性的力量》
作者: [美] 亚当·韦兹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人性如何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原作名: The Power of Human
译者: 隋钰冰
尾
毛姆曾说:
“我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
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
高贵中有多少卑鄙。”
事实上,
人性并非是非黑既白。
善与恶或许有时就在一线之间,
人性的复杂也难以预估。
但无论如何,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秉持心中的准则,
成为那颗可以直视的太阳。
编辑 | summer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