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请游过偏见的海
回望一百年前,1924年奥运会同样选在法国巴黎举办。但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是,百年前的参赛女性运动员寥寥可数,占比仅为4.4%左右。“海浪女王”特鲁迪·埃德勒正是其中之一,她在这一年第一次踏上奥运之旅,并收获了一金两铜的优异成绩。
一百年后,以特鲁迪·埃德勒为主角的传记电影《泳者之心》正式上映,即将开幕的2024巴黎奥运会中,女性运动员占比也已提升至如今的50%,这或许是百年前的特鲁迪·埃德勒未曾想到的。
因为,在过去的环境下,海从未与女人相关,她们更多是等待的角色。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初,女性游泳被视为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们也无法拥有“泳装自由”。
1904年6月15日,纽约“斯洛克姆将军号”船难发生,火灾夺走了一千多条人命,其中大多数是女人。因为她们不会游泳,且受当时复杂的衣裙所累,一旦入水,根本无法施展手脚。因此,特鲁迪·埃德勒的母亲决定让自己的女儿学习游泳。
横亘在特鲁迪·埃德勒面前的,不只是汹涌的海浪,更多的是来自外界对女性游泳的偏见与歧视。毕竟,那个时代的女性出路只有一条,就是结婚生子。
然而,正是这些不肯顺从、“顽固执拗”的女性勇敢改变了我们的历史,塑造了女性的当下。在严苛的训练之下,特鲁迪·埃德尔成为了第一个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人,其用时甚至比男子记录快了2个小时。
她不只打败了大海,更打败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同她一样,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女性用自己的行动“游”过了偏见之海,为我们奠定了当下的平等局面。她们如何书写历史,在今天的TOPHER特别策划中,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PART 1 我们应该拥有愤怒的力量
女性愤怒常常受到排斥、遮蔽和压制,愤怒的女性常被视为歇斯底里、“疯女人”,但是,新闻记者丽贝卡断言,女性的公平之怒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强大力量之一。她们发明了一百万种方式来改变世界,你会看到“阁楼上的疯女人”也有变革社会的力量!
丽贝卡撰写的《好不愤怒》从愤怒的性别化谈起,重新审视了主流文化对男性愤怒与女性愤怒的双重标准,重新审视了2016年美国大选、MeToo运动以来美国乃至全世界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女性力量的崛起,探讨了各种各样的女性愤怒,考察了得到的各种回应并分析其背后折射的社会心理。
作者以精彩的文笔、犀利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适时呈现了一项意义非凡的调查研究,让我们得以一窥女性愤怒的历史与不可忽视的力量。
丽贝卡告诉人们,愤怒的女性并不孤单,愤怒是合理的、应该的,也是有必要的;她让女性有机会听到别人说出,她们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她们也同样感到愤怒,从而知道自己也可以大声说出来。
这本书不禁揭示了MeToo运动前后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和生存困境,辐射整个美国乃至全球女性的境遇,也历数了史上每一次变革背后的不应被忽视的女性,堪称一部“女性愤怒小史”,它告诉我们,要珍视愤怒而不是压抑和禁锢它们。
荐书:《好不愤怒》
作者: [美国] 丽贝卡·特雷斯特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
原作名: Good and Mad: The Revolutionary Power of Women’s Anger
译者: 成思
PART 2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成为自己
击穿女性的是什么?容貌焦虑、年龄焦虑;对爱的需求与恐惧;工作、婚姻生活中日积月累的琐碎……击穿女性的,或许不是什么伟大的磅礴叙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刻刻。
自古以来,不论中西,顺从都被认为是女性重要的美德之一。《仪礼》教导女子要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圣经中的《提摩太前书》一再强调“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服”。
即使是启蒙时代提出“天赋人权”、男女平等的卢梭,在《爱弥儿》这本论教育的书中也不乏对性别差异的偏见:“如果说女人生来是为了取悦于和从属于男人的话,她就应当使自己在男人看来觉得可爱,而不能使他感到不快。”
被历史重重塑造的“永恒的女性”成了现代女性隐形的束身衣,时刻提醒她要安分守己、宜室宜家。想象一下,化妆品、高跟鞋、塑身衣、公主裙、蕾丝胸罩、珠宝首饰、名牌包包……这个丰盈的物质世界和社会文化对女性造就了固化的期许和塑造。
即使是那些最有独立意识、最具女性主义倾向的女性,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她们享受男性对她们投来的具有征服意味的目光,她们渴望成为伴侣怀中一只温顺的宠物,相比那些看上去更能让她们绽放自我的工作,她们更愿意去干干家务活儿,从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为家人精心准备的早餐中获得小小的乐趣。
这些欲望和乐趣同女性的独立是否矛盾?这些下意识的顺从是天性使然吗?
事实上,当我们回到日常生活,关于女性问题的暧昧和矛盾随处可见:人们呼吁女性应该独立自由,应该追求自己的事业,不应该接受男性高高在上、对她们颐指气使;与此同时,社会中又充斥着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性感娇娃、一个贤妻良母的建议和准则。
女性究竟是什么?是否存在一种“女性天性”?这样的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可以看到,作为哲学禁忌和女性主义的盲点,女性顺从在经验层面上的复杂性从来没有被抽丝剥茧、细细分析。
为了缕清这些问题,玛侬·加西亚撰书《她之所以为她》为人们进行详细阐述。在本书中,作者深入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性别等级是如何深刻影响女性的生存体验。
玛侬·加西亚在书中多处援引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提出的“处境”概念: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套特定的社会规范,它规定了个体行动准则并制约着个体的选择,任何人都无法跳脱出自身的处境或独立于这个周身世界而存在,而性别差异正是构建这种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元素。
处境的概念很好地解释了女性顺从的历史机制:男性统治是一个漫长的异化过程——男性自视为主体,将女性构建为客体和绝对他者,并用顺从来定义女性气质。因此,女性顺从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处境的产物,是先于女性个体而存在的社会规范,是一种被强加的既定命运。
因此,在思考女性顺从的本质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困境:要么把它视作一种女性与生俱来的气质,落入性别歧视的陷阱;要么遵循性别平等原则,把它等同于男性顺从,也就是说,将其视作违背人类自由天性的道德缺失。
不过,这样的本质主义或古典哲学的观点正是玛侬·加西亚想要批判的靶子。她拒绝将自己局限在非此即彼的选择中,而是跳出传统视角,强调用一种女性主义的方法来解构这些男权神话,从实际经验出发,展现女性顺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女性接受顺从并不是一种放弃自由的主动之举,而是无可奈何(常常也是别无选择)的被动之举。
看完本书,你会深刻理解玛侬·加西亚所传递的独立理念,即如果这个世界希望女性“成为自己”,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自己”之所是。
荐书:《她之所以为她》
作者:[法]玛侬·加西亚
译者:黄荭 / 沈祯颖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雅理
PART 3 我们应该勇敢争取
她们是谁?——殖民时期清教女性代表安·哈钦森,革命时期的女性代表、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之妻阿比盖尔·亚当斯,美国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学者玛格丽特·富勒,《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美国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美国20世纪初进步运动的代表人物简·亚当斯,美国1920年代文化界代表人物格特鲁德·斯泰因,小罗斯福总统的夫人、杰出的女政治家埃莉诺·罗斯福,美国1960年代女权运动的主要领军人物贝蒂·弗里丹。
她们创办学校、建立组织、公开演讲、写作、推动立法、探索艺术、反抗权威……与所处时代女性固有的枷锁对抗,在各个领域都发出掷地有声的声音,堪称女性追求自我、改造社会的典范,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美国历史与文明的进程。
本书选取美国历史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女性人物,以每章两万字左右的篇幅为这些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立传:她们都对社会及历史有过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识,主张女性的平等权利;都有故事有思想有性格,足以视为美国杰出女性的代表。
荐书:《女士接力》
作者: 钱满素 / 王萍 / 张媛 / 汪凯 / 杨靖 / 魏燕 / 秦文华 / 张瑞华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品方: 青豆书坊
副标题: 美国变革者
PART 4 我们应该勇敢改变规则
1969年9月,美国顶级名校耶鲁结束了它268年的男校历史,迎来了第一批女学生。当她们踏入宏伟的校园时,却发现自身的体验与男同学迥然有别:她们是7∶1里的绝对少数,是“男人村”里的附属点缀,是男性眼中稀缺的性资源。被社团组织、运动队、合唱团、校内餐厅拒之门外的同时,电话骚扰、猥亵侵犯却自动找上门来。
面对漠视女性处境的,且基本是白人男性的耶鲁领导层、“性解放”“反越战”“平权”等运动下振奋的社会思潮,这群年轻女性要如何捍卫自身、结成友谊、成就自我?如何重塑美国高等教育并改写历史?
由毕业于耶鲁大学,美国历史与高等教育领域学者、作家安妮•加德纳•珀金斯(Anne Gardiner Perkins)撰写的《耶鲁需要女性》一书在为人们还原了这段历史。
作为顶级学府内性别平权的先锋,激进六七十年代的领路人,这群女性没有选择忍受,而是勇敢为自己而战。如同作者所说,“那是我一生中最有力量的经历之一,也是我做过最勇敢的事。”
她们开辟新天地,成立姐妹会、组建全女子摇滚乐队、增设女性研究课程、推进性学教育、引领街头抗议人潮……以身躯、智慧和勇气对抗庞大父权体制!
本书最后锚点定在1972年,耶鲁与世界都在剧烈改变着,女性权益得到重视,女子社团成绩斐然,招收女学生之前设立的性别限额也被投票废除,读者就此见证了这段称得上阶段性胜利的旅程。
《耶鲁需要女性》采用的是当下流行的口述史方式架构时间线,尽管其中的故事充满了时代观念的隔阂,但最终呈现的视角客观而理性,俨然一册荡气回肠的史诗。这样的记录也是女性权益推动者们为用精彩的生命书写出的答案,而那些最初只作为资源被招进耶鲁的女性,最终改变了耶鲁。
荐书:《耶鲁需要女性》
作者: [美]安妮·加德纳·珀金斯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品方: 也人
副标题: 她们如何改写藤校规则
原作名: Yale Needs Women: How the First Group of Girls Rewrote the Rules of an Ivy League Giant
译者: 徐芳园
PART 5 我们应该敢于向现实怒吼
在《她们的怒吼》一书中,讲述了二十七个不同女人的故事,有讲被婚姻、工作生活中日积月累的琐碎击垮的《解体的女人》;有讲容貌、年龄焦虑的《慢慢消失的女人》;有讲以爱为名剥夺女性自我的《被摆在架子上的女人》;虽然各个看似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这些片段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故事里那些没有名字,仅用“她”或“女人”来指代的主人公,也许意味着千千万万个不同的我们,都曾在日常生活中被摄入过那样不可思议的时刻,而这每一场超现实的想象,也许都是现实中蓄力已久的一声怒吼。
作者西西莉雅·艾亨在看似超现实的命题下写尽现实中女性内心的困顿与挣扎,以荒诞诙谐为武器,吼出女性真实的心声。
这是一本鼓舞女性的书,西西莉雅用极富想象力的故事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创造理想生活的力量始终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希望每个女性都会在这些故事中找到自己,并收获裨益。
荐书:《她们的怒吼》
作者: [爱尔兰] 西西莉雅·艾亨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有风文化
原作名: ROAR
译者: 丁雨洋
尾
“每个人都说这是不可能的。
好吧,每次有人这么说,
我就想证明这是能做到的。”
从岸边亮起火把的那一刻,
到特鲁迪去参加纽约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全城庆典,
正是通过这样坚定的信念,
特鲁迪成功游过了那篇海峡。
那些否定的、质疑的、打击的声音
已难以影响她分毫。
我们为特鲁迪而激动高兴,
也为女性闪耀的光芒而兴奋。
正是她们游过偏见的暗流,
才让当下的我们充满力量。
编辑 | summer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