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女性,假如不在婚姻中扮演谁

近日,《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民政部网站全文公布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根据草案,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并取消了地域管辖。此外,草案还新增了关于30天“离婚冷静期”“婚前隐瞒重大疾病可撤销婚姻”等条例。

此消息一出,引发全网热议,有不少人质疑,此条例的修改,看似降低了婚姻的进入门槛,赋予了人们“准入”自由,但在离婚时设置的诸多门槛实际增加了许多无形的困难,例如家暴、离婚冷静期等条款,简言之,女性结婚容易离婚难。

不过,也有人认为,此举会不会是针对“天价彩礼”所推出的另一种解法?毕竟大幅增加子女在婚姻中的自主权后,家长对天价彩礼的要求也不再具备“强制力”,这一现象也会有所缓解,从而最终提升结婚率。

但是否有人想过,年轻人为何不愿再结婚?是否因为女性的婚姻并非她们想要的?前几日,“30至44岁未婚女性比例大幅提高”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从2000年到2020年,30-44岁未婚女性的比例从0.8%上升到5.6%,增加了7倍之多。而相同年龄段下未婚男性的比例从5.5%上升到12.7%。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在迈过30岁后仍然保持单身。虽说我国的终身不婚率仍然较低,但整体来看,这一比例还在上升中。

结婚率降低,不婚意愿提升,除了先天性的性别比失衡外,还受到了快节奏的生活步调和高昂的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此外,教育年限的延长也促使初婚年龄越来越晚。

当代年轻人究竟如何看待婚姻这一制度?女性在婚姻中的主权又该如何提升?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TOPHER的特别策划。

PART 1 人们为何不谈恋爱?

“我不需要丈夫,只想要孩子。”

“就算是恋人也要AA制” “和爸妈待在一起比较开心”“离婚便是恋爱的不良债权”……

当代日本年轻人惊人的心声表露背后,是恋爱、性和婚姻三位一体格局正在崩坏的现状!恋爱不再是青春的必选项,恋爱至上主义的终结的时代终于到来了吗?

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当今没有伴侣的20多岁的年轻人在女性中占七成,男性中占八成,许多单身年轻人甚至斩钉截铁地说“我不需要恋人!”现在的年轻人到底发生了什么?年轻男女为何在爱河前踟蹰不前?

潮流评论家牛窪惠通过对600位年轻人的样本调查和访谈,深入探讨了未婚率激增的根源。同时还从历史维度审视了平安时代至今婚姻观念的变迁,以及现代性别平等观念与旧有价值观的碰撞。

在其撰写的《不谈恋爱的年轻人》的一书中,穿越泡沫经济的繁华与萧条的对比,展现出当代青年恋爱观的变迁图谱,直指经济、社会结构变革下年轻群体的心理涟漪。

事实上,在“麻烦”与“负担”的标签下,恋爱黯然失色,却难掩年轻人对婚姻的渴望。这种矛盾加剧了社会的不婚化和少子化趋势,但与此同时,“周末婚”“圈外婚”“现代走婚 ”“本地婚”“里山婚”乃至其他更多样化的各种“合作式婚姻”形式也初露端倪,这些变化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与可能性,也展现了一种更加开放、包容且务实的婚恋态度。

本书在引导我们正视并思考当代年轻人的婚恋问题的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婚恋图景。

荐书:《不谈恋爱的年轻人》

作者: [日] 牛窪惠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李叶

PART 2 人们为何不愿结婚?

找个合适的人结婚太难了!那么,不结婚的 人生会不会容易一点?其实,年轻人的婚恋选择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许多国家结婚人数的逐年减少,婚恋问题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邻国日本,结婚难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持续走高的未婚率,又带来少子化、单身寄生族等其他社会问题……

可以看到,“不婚”,不是“不需要婚姻”,而是“想结婚却结不了婚”!也许人们在追问“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之前,应该先问问“现在的社会怎么了”。

学者山田昌弘新近写就这样一本回应社会关切的书籍——《不婚社会》。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婚姻这种形式是否还有必要?婚姻对男性和女性有什么不同?“结婚难”为何而发生,又因何而加剧?个体的困境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实态?将来的婚姻会怎么样?……

他从社会学角度道出婚姻的本质,基于扎实的数据和案例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结婚难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对婚姻、家庭、生育、性别、情感心理等问题加以系统性论述,为读者呈现出理解婚姻问题来龙去脉的广阔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的问题与困境,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应对之策,预测婚姻的未来走向。

阅读本书,不仅能启发读者对中国类似现象的察见与思考,又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看清婚姻、理解社会、谋划未来。

荐书:《不婚社会》

作者: [日] 山田昌弘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日本婚姻的未来走向
原作名: 結婚不要社会
译者: 韩涛

PART 3 女性角色在婚姻中如何变迁?

妻子与丈夫的角色定位,最初起源于哪里?《圣经》中,上帝用亚当肋骨创造夏娃,寓意女性必须依赖男人才能生存,这也决定了女性地位的起点。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法律规定,父亲必须将家族财产的部分分给女儿做嫁妆,这让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受其父亲决定。而婚姻真正体现夫妻之间的两情相悦,则是从16世纪英格兰时期将婚礼这项事宜从宗教圣礼中剔除开始。

19世纪,女子学院纷纷成立,虽然当时她们受教育的价值还是在于如何培养更好的妻子和母亲,但也有人开始质疑婚姻造成的不公。

可以看到,只有当女性真正了解这些,或许才知道她们面对不公要抗争什么,以及强大的对抗面又是什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女性与性别研究所”资深研究者玛丽莲•亚龙所撰写的《太太的历史》一书则通过梳理,记录了婚姻的演化史,让我们了解其历经的集体变迁,以及妻子角色的转变过程。

例如在中世纪时,婚姻被视为宗教责任,到了现代,它如何变成一种个人满足?浪漫之爱兴起于中世纪,为何成为婚姻的必要条件?如果婚姻的原始目的是繁殖,对现今女性而言,结婚的意义、妻子的定位又是什么?

如今,婚姻制度正面临最大的变动,对那些结了婚、曾经结过婚、想要结婚的女性而言,本书或将让我们对妻子与婚姻产生全新的看法。

荐书:《太太的历史》

作者: [美] 玛丽莲·亚龙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启真馆
原作名: A History of the Wife
译者: 何颖怡

PART 4 她们如何冲破婚姻桎梏?

故事发生在1999年的春节, “我”与当时的男朋友檀生,以及檀生父母一起回到他们老家潮汕。第一次以准儿媳的身份出现在这个庞大家族中,自然受到亲戚们的热情招待。但当“我”进一步融入这个家族时,却发现隐藏在表面热闹和谐下的波诡云谲,以及一触即发的家族争战……

由杨云苏撰写的《团圆记》一书,以细腻入微的笔法,用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呈现了中国式复杂的家庭关系。既有血浓于水的深情,也有虚伪、不堪、软弱等那些不可言说的灰暗时刻。

亲戚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似曾相识。最后,原生家庭的创伤虽不可平复,但每个人都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与家族和解。

例如出逃的姑奶奶、那些叫招娣的女孩等等,书中也详细描写了家族中几位女性不同的命运,从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延伸出很多关于家庭生活中女性生存空间与处境的探讨。

她们从女孩到变成妻子,再到成为母亲,其一生经得起几次生活的“九蒸九晒”,而她们也最终明白一个女人不应该为任何人而活,她只属于自己。

提起杨云苏,最大的阅读体验就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烟火气的暖”。这本书仍延续了这种描写和叙述风格,妙笔生花带入细致入微的生活,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而此书在温情背后,又充满了每个人的遗憾、破碎、以及破碎后的治愈。

或许在这本中国式家庭关系的特写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维系家庭纽带的并非血缘关系,而是生活中彼此之间的尊重和理解。

荐书:⟪团圆记⟫

作者:杨云苏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PART 5 女性如何独立强大?

几年前,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收到昔日好友的一封信,好友询问这位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尼日利亚裔作家如何将自己的女儿养育成一个女权主义者。《亲爱的安吉维拉》即是阿迪契给好友的一封回信。

她在心中写满了十五条无价、睿智的建议,全是关于如何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强大、独立的女性。这些建议直接、有力而坦诚,从给予女儿(如果她渴望如此)选择一架飞机模型而非布娃娃当玩具的自由;到和女儿开放讨论穿衣、化妆或者性向的问题,让她不要将婚姻视为一种“成就”等等。

作家鼓励读者破除陈腐的性别观念,抛弃那种认为女性的生活就该以厨房、家务和丈夫的需求为中心的褊狭之见。同时,还反驳了那种看似进步、公平的表达背后的不公平预设,比如女性“被允许”去获得成功,本质上其实是认为女性不应该拥有权力的落后意识。

《亲爱的安吉维拉》尖锐地触及了21世纪的性别政治的核心。它将开启一场全新的、被迫切需要的讨论,即女性当下应该如何定义并塑造真实的自我。

荐书:《亲爱的安吉维拉》

作者: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或一份包含15条建议的女权主义宣言
原作名: Dear Ijeawele
译者: 陶立夏

事实上,从古至今,

法律的规定都与女性地位紧密相连。

从古希腊规定“女性只是丈夫的附属品”,

到英格兰法律将婚姻从宗教中剥离,

再到当下的婚姻制度等等,

女性观念的改变和社会变迁,

都促使女性角色定位不断发生改变。

但无论如何变迁,

或许都应如同一百年前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

曾发表过的演讲一般,

女性的本质

“必须在各自独立的灵魂与追求自立的需求里寻找”,

甚至男性也应如此,

”男人与女人都必须靠自己“!

在一百多年后回望,

这些宣言仍然振聋发聩,而我们也仍将以此为目标前行。

编辑 | summer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TOP HER 栏目编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