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立体的女性们
最近,由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改编的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最终季开播,引发热议!在最终季的开场,青年时期的莉拉与莱农逐渐步入中年,主人公也由更符合中年状态的女演员艾琳·马伊奥里诺与阿尔芭·罗尔瓦赫尔接棒,出演这对天才女友。
这一季改编自四部曲的最后一卷《失踪的孩子》,聚焦了两位女主莉拉与莱农的壮年和晚年。熟知“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人都知道,这一系列之所以动人,就在于作者对于女性友谊和女性欲望的深刻洞察及描写,她将女性的“声音”贯穿进宏大的历史叙述中,让莉拉与莱农成为了本世纪中最引人热议的女性文学形象。
跟随最终季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莉拉与莱农经由时间与经历的雕刻,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立体的形象。莱农,从当初那个怀揣文学梦想、渴望逃离贫民窟的女孩,变成了一位成功的作家及母亲,在职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她开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而天生叛逆的莉拉,则在这一季中勇敢守护子女,奋起对抗命运的不公,其在漫长的困境中展示了女性无尽的坚韧及力量。
事实上,如同《我的天才女友》所展示的,女性往往是立体而丰富的,她们时而勇敢,时而自我怀疑,时而颓废挫败……但无论是哪一面,都组成了一个独特的自我。因此,TOPHER希望通过本期特别策划将丰富的、立体的、万千变化的女性形象呈现在众人眼前。
PART 1 破碎与重建
《失踪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小说聚焦了莉拉和埃莱娜的壮年和晚年,为她们持续了五十多年的友谊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句号。
埃莱娜为了爱情和写作,离开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那不勒斯,不可避免地与莉拉,还有埃莱娜曾想要逃离的城区再度变得亲密。值得注意的是,埃莱娜和莉拉两人甚至在同一年怀孕、生子,并经历了恐怖残暴的那不勒斯大地震,一切都分崩离析,一切又将被重建。
埃莱娜在不自觉中卷入莉拉秘密的企图,简言之,莉拉希望利用埃莱娜的名声和写作技巧来对抗城区陈腐而猖獗的恶势力。但在经历了生命最恐怖的打击之后,莉拉选择以一种怪异夸张的方式在城区彻底将自己流放。
而埃莱娜将以惊人的韧性和诚实面对写作、爱情、家庭的失败。在经历了多年的自我怀疑之后,埃莱娜决定忤逆莉拉的告诫,将和她一生的友谊写成一本小说,却招来了最深的背叛……
荐书:《失踪的孩子》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副标题: 那不勒斯四部曲4
原作名: Storia della bambina perduta
译者: 陈英
PART 2 梦想与自由
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对手又是谁?她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
在由《巴黎评论》编辑部推出的特辑《女性作家访谈》之中,你或许会找到答案。这一特辑自2017年起推出,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值得注意的是,《作家访谈》这一系列是《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
自1953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400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
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较此前有所调整,一共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安•比蒂、洛丽•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对话中的散文”,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
荐书:《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原作名: Women at Work: Interviews from The Paris Review
译者: 肖海生 等 / 肖海生
PART 3 权利与争夺
1970年,施瓦泽在女权运动高涨的巴黎结识波伏瓦,在共事的过程中萌生了采访她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本书的第一篇访谈:为什么在《第二性》出版23年后,波伏瓦才首次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
在接下来的10年里,施瓦泽陆续对波伏瓦进行了多次访谈。采访者百无禁忌,受访者赤诚以待。波伏瓦以一贯犀利的言辞和激进的态度,谈论性别权力关系、性取向、女性地位等话题,也真诚坦露个人隐私,讲述自己垂暮之年的感受,以及与萨特的开放式关系。
这些访谈后来结集成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盗版更是在无数女性团体中传播,影响了全世界的妇女运动。
如今,距离二人最后一次访谈已过去40年,这位享有盛誉的作家和女权主义者的作品和生活,至今仍启发和鼓舞着女权运动。
希望这本书能如波伏瓦所言:“它会让人们更了解我,也希望大家能借此更了解我全身心投入的这项事业。”
荐书:《波伏瓦访谈录》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 [德] 爱丽丝·施瓦泽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好读文化
副标题: 今天,我为什么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原作名: Simone de Beauvoir. Die legendären Gespräche
译者: 刘风
PART 4 糟糕与溃败
你是否幻想过30岁的你是什么样?想象也许是美好的,可现实确是残酷不堪的。当下的女性进入30岁之后,似乎被宣判了“死刑”,尤其那些看似一无所成的女性。这里的“一无所成”被社会意义规定为:尚未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在东亚环境下,女性找到一个完美的丈夫才算是完成了自身使命的第一步,接下来可能则是儿女双全等等,自我的重要程度被远远排在了最后一位。然而,觉醒的女性群体开始试图寻找自我,她们希望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这种觉醒意识在全球蔓延开来。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聚焦当下的奥斯陆,围绕年轻睿智的女性朱莉展开:30岁的她仍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尽管她与事业有成的制图员阿克塞尔彼此相爱,拥有强烈的安全感,并很开心和他在一起,但她拒绝给渴望孩子的阿克塞尔生子。于是,朱莉决意离开阿克塞尔前往艾文德,希望能够开始新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朱莉比很多人要自由的多,她自主选择事业、爱情、伴侣、甚至是未来的人生方向,但不可避免的迷茫还是随之而来。
无论是一开始从医学转至心理学、再到摄影、写作,朱莉不断尝试,试图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面对爱情,她也是如此,在更换恋爱对象的过程中,她不断尝试最终希望找到一个彼此契合的灵魂,她拒绝生育,担心自己被育儿所围困……
在如今高度平权的北欧社会中,朱莉面临的问题变为了新的议题:在潮水退去后,当女性拥有较高的自主权时,她是否能够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
影片最后,朱莉孑然一身,但她可能并不孤独。因为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完整的女性形象呼之欲出,这种状态可能比之前的朱莉更加自由清醒。
或许,《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希望通过影片告诉所有女性: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
荐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导演: 约阿希姆·提尔
编剧: 埃斯基尔·沃格特 / 约阿希姆·提尔
主演: 雷娜特·赖因斯夫 /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 赫伯特·诺德鲁姆 / 汉斯·奥拉夫·布雷内 / 玛丽亚·嘉西亚·狄·梅奥
国家/地区: 挪威 / 法国 / 瑞典 / 丹麦
片长: 128分钟
PART 5 机智与坦率
漫漫人生长河中,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第一代“靠自己谋生”的女性,又将遭遇哪些打工故事?回望女性职场变迁史,第一代自己谋生的女性代表阿西尔为所有职场女性开辟了打破困境的先河。作为伦敦首屈一指的独立出版公司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的创始董事,阿西尔坦言,自己更喜欢的身份是“编辑”,而非“出版商”。
由她推出的作者名单“群星闪耀”:诺奖得主V.S.奈保尔,普利策奖得主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女性主义文学先驱西蒙娜·波伏娃、简·里斯,布克奖得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身为第一代职场女性,阿西尔将自己的工作旅程凝结为《未经删节》一书。本书通过描述半个世纪西方文坛的风雨,为我们卸下了“文学情怀”的滤镜。
作者以犀利视角,冷静洞察文坛大咖。因此,本书更像是一份职场打工人的工作手记,阿西尔用特有的坦率,畅谈了工作在漫长人生中的位置与意义。她将那些反叛与妥协,统统敞开写给众人。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阿西尔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到BBC新闻部工作,随后认识了出版人安德烈·多伊奇,从而一同创立传奇的独立出版社——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的经历。
第二部分重点回忆了自己同包括奈保尔、简·里斯在内的六位作者的交往历程,详述了这些作者的经历以及性格特点,是真实有趣的名家轶事,也是对文学的宝贵贡献。
阿西尔性情坚定、活泼,行事坚决、明智,她却奇怪地被悲剧人物吸引。她以近乎痛苦的诚实观察每一个迷失的灵魂……精确、清晰和沉着,这不仅是她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是她行文的风格。通过独特的机智和罕见坦率的散文风格,阿西尔为我们讲述了她五十年漫长出版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荐书:《未经删节》
作者: [英] 戴安娜·阿西尔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原作名: Stet: An Editor’s Life
译者: 曾嵘
尾
事实上,在女性的生命经验中,
不只有力量、强大、独立,
也有软弱、敏感、孤独、嫉妒等等,
构成她们的情绪是无比复杂且矛盾的,
甚至并不总是光彩,还时时会有不大体面的情绪。
我们不能停留在当下精修得毫无瑕疵的时代背景下,
而忽略了人的立体性。
因为正是存在如此的多样,
女性的生命才充满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