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如果大家有关注最近社交媒体的热点,或许会对“沙白赴瑞士安乐死”的消息有所了解。10月23日,因“红斑狼疮导致肾衰竭”的沙白在个人视频账号发布视频称准备于当地时间10月24日下午4点在瑞士安乐死。在视频里,她将其描述为:“去旅游景点,很快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美丽的风景了。”在“最后一条告别视频”里,她向观众展示了准备带走的三样东西:一条项链,一本书,还有爸爸送的围巾。

沙白今年43岁,本科毕业后去了新加坡攻读金融MBA,回国后她成为了一名托福教师,日常生活中,她精通钢琴、走秀、拳击、舞蹈……热爱旅行,足迹更是遍布40多个国家。

在20岁的时候患上了有着“不死癌症”之称的红斑狼疮,每次发病都会让她疼到生不如死。不过由于不能忍受激素带来的副作用,沙白每次使用三到五天就会停止,这样的行为也曾引起医生不满。不过沙白却表示,“我宁可少活40年,也要享受阳光、沙滩,享受美好的身材给我带来的各种男性的爱慕、爱情和自由,如果我不能再晒太阳,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的确,沙白尽情地度过了属于自己的短暂人生,她摆脱社会时钟,自主创业拿到了优异的成绩;她常常前往世界各地旅行,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所思所想;她严格锻炼,常年自发维持体重,只为呈现最好的状态;不管是怎样的方式,她都希望确保自己毫无遗憾的走完这一生。

直到今年,沙白引发了严重的肾衰竭,无法进行移植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于是,在反复尝试,确定没有康复可能性后,沙白联系到瑞士安乐死机构进行了申请,并在父亲的陪伴下踏上了最后的“旅程”。

在最后的生命倒计时视频中,沙白和父亲共同回忆着往昔的时光,红了的眼眶和紧握的双手,都让人不禁落泪。但沙白的父亲也表示接受女儿的决定。他曾经也历经长时间的挣扎和心理煎熬,最后才告诉女儿:“去吧,我们去吧,爸爸爱你,支持你,确实没有必要承受这种无谓的痛苦。”

在看完所有的视频之后,想说的话其实多次哽在喉咙难以说出口,有些许震惊,也有为生命逝去的惋惜与难过,也有对沙白勇敢结束生命的敬佩。当然,这些情绪很难用一个词完整地描述。

死亡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词语,我们甚至从未正面接受过有关死亡的教育,我们害怕、担忧、难过、恐惧,但沙白却勇敢自主决定自己的生命长度,这在当下无疑是令人震撼的。

当然,这个消息出来后,也有许多不赞同及不支持的声音传出,有人表示:“用蛮横透支自己的身体,再用蛮横对待死亡,感动了一群不知道敬畏为什么是优点的人。”

但不论如何,我们无需去站队,生命的逝去本就是值得我们思考,沙白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选择,我们尊重即可,她为大家所上的这堂“生死之课”总归有它的意义。TOPHER也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特别策划,对生命、人生、死亡能有一些不同角度的思考。

PART 1 你想拥有怎样的人生?

你想过怎样的一生?这可能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然而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难以抽出时间来进行思考。那么不妨在这个假日,打开一本趣味绘本感受下思考沉淀的魅力。

由德国《时代周刊》的编辑海克·法勒撰写的《你想过怎样的一生》一书则让答案呼之欲出。本书诞生源于一份礼物,当海克·法勒看到刚出生的可爱侄女时,突然萌发了创作灵感:写一本独一无二的书,让侄女知道即将要面对的一生。

于是,她邀请获奖无数的插画家瓦莱里奥·维达里共同创作,自己则亲身采访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国籍的各色人物,集合成了这本从0 到100 岁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她只问了他们一个问题:“生活教会了你什么?”采访后她意外发现,许多背景差异很大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世界的理解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

19 岁时,会经常讨厌自己。

36 岁时,发现现实与想象相去甚远。

43 岁时,学会了为自己而活。

51 岁时,接受了父母的样子。

75 岁时,学会了遗忘。

80 岁时,感到生命有限,更加珍惜当下。

92 岁时,接受了人终会死亡的事实。

在本书中,你将逐年、逐页地顺着一生的时间,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小事情。相信不管正处在人生哪个阶段,书中都有与你此时此刻生命状态共鸣的一句话。

最终,你也会发现,没有“应该要过”的人生,只有“想要过的人生”。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够通过这本书,得到一丝思考的沉淀及生活的慰藉。

荐书:《你想过怎样的一生?》

文 / [意] 瓦莱里奥·维达里

图 / 海克·法勒
出版社: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副标题: 从0 到100 岁,该学会的人生大事,都在这些生活的小事里了
原作名: Hundred: What You Learn in a Lifetime
译者: 俞洁琼

PART 2 你该如何面对逆境?

如果幸运女神偏不眷顾,我们究竟如何准备才能应对逆境?你能决定自己是否生病吗?你能选择要不要卷入一场意外吗?你能阻止心爱之人的离去吗?你能保证取得成功吗?你对以上事项有多大的控制力?

事实上,人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面对不幸。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斯多葛主义哲学旨在帮助人们在起起伏伏的人生中游刃有余。他们相信,事情好坏与否,取决于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许多痛苦都来源于盲目的期待和错误的判断。

他们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核心理念:接受不可控和保持判断力。人生诚如摔跤手必须坚持艰苦地训练,才能在面对强敌劲旅时从容不迫。同时,还须向外看,看到浩瀚的时空,认清自己只是宇宙中一个微小的瞬间,并从中获得安宁。

塞拉斯撰写的《我们可以坦然接受不可控并尽力而为》一书,则通过三位斯多葛主义代表人物(塞内加、马可·奥勒留、爱比克泰德)精彩的人生片段和理论支持,给现代人带来安慰和启发: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是你真正能够掌控的?当你不能保证一切能按照你的意愿发展时,你该怎么做?在“共同生活”这个主题上,斯多葛学派又能教会我们什么?

近年来,斯多葛主义的复兴不是偶然,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一种导引,带领我们看破对未知的恐惧,珍视短暂如奇迹般的生命,在逆境中找回勇气。

本书将斯多葛学派的关键信条提炼出来,用优雅、经济的散文,敦促我们通过专注于理性决策,成为更好、更快乐的人。

荐书:《我们可以坦然接受不可控并尽力而为》

作者: [英] 约翰·塞拉斯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Lessons in Stoicism
译者: 修玉婷

PART 3 你该如何对待人生的落幕?

如何对待人生的幕落?什么是生?死亡又意味着什么?也许只有正视谢幕时的辉煌或寥落,才能真正享受人生舞台上的每一次欢笑、每一滴泪水。

由安娜·阿兰特斯的工作撰写的一书《死去的那天是最值得活的》,则从临终关怀的角度为人们上了一堂人生之课。书中,安娜为临终者提供安宁疗护,她以亲身经历为出发点,来看待被我们称为“生命”的这段“特殊”时间,并通过临终(死亡)这个透镜审视生命本质的精彩。

本书情感真挚地记录了安娜在安宁疗护病房里的所见所思:面对死亡,人们永远来不及准备好,但通过正视死亡,生命将绽放更丰富的色彩。“死去的那天是最值得活的”,病人需要更多理解与倾听,作者呼吁人们在珍爱生命的同时,也要多维度地认识死亡,呵护身边需要关怀的群体。

她带领我们进人一个令人生畏又必须面对的人生主题,通过这些娓娓道来的她故事,作者提醒我们将苦难和死亡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更加珍视当下。这本书可能会改变你的生死观。

荐书:《死去的那天是最值得活的》

作者: [巴西]安娜·阿兰特斯(Ana Arantes)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原作名: A MORTE É UM DIA QUE VALE A PENA VIVER
译者: 袁少杰

PART 4 你该如何不留遗憾?

如果你的生命进入倒计时,你会如何度过?你该如何不留遗憾?由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老富翁爱德华•科尔近年来在公立医院的私有化改造事业中获利颇丰,为了节省成本,他规定病房“一房两床”的做法颇受非议,但性格强势的科尔不以为意,岂料他不久被检查出罹患癌症,本欲入住单人病房的科尔在舆论压力下只得与另一位病人摩根•弗里曼饰演的老卡特同处一室。

汽车修理技师老卡特博闻强识,将三个子女培养成才,但代价是牺牲了年轻时要做历史教授的梦想。曾经结婚多次如今却孤身一人的科尔逐渐对卡特产生了兴趣,两位老人在病房中结下了友谊。

科尔偶然发现了卡特的“遗愿清单”,他决定运用自己的力量,让那些纸面上的疯狂构想一一实现,去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这份清单上列出了他们一生中想做却未曾实现的事情。从高空跳伞到驾驶赛车,从游览金字塔到攀登珠穆朗玛峰,每一项冒险都超越了他们的极限。但是,恰恰是这些看似疯狂的冒险,实际上是对生命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最令人动容的是,两位主角在面对死亡时的觉醒。他们不再执着于世俗的成功或失败,而是开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影片:《遗愿清单》

导演: 罗伯·莱纳
编剧: 贾斯汀·扎克汉姆
主演: 杰克·尼科尔森 / 摩根·弗里曼 / 西恩·海耶斯 / 贝弗利·陶德 / 罗伯·莫洛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PART 5 你该如何告别人生?

子女在异地,单身一族,爱人先行而去……人到晚年,很可能不得不面临一个人生活的处境。事实上,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衰老、生病和死亡的自然规律。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应该选择在哪里度过?医院、养老院还是疗养所?相信这是所有人都思考过的问题。

那么,独居者是否可以在人生晚年选择在家临终?这不仅仅是基于个人经验产生的困惑,在当前的人口结构背景之下,向社会抛出这个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202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28.8%,被称为“超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随后即将步入“大规模去世的社会”,因此如何终老成为了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回答以上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居家临终并不等于孤独,也不等于失去与社会的联系。大量数据显示,当人进入最后阶段,无论家人在或不在身边,都会想要待在家里,在住惯了的家中,听着周边熟悉的声音,面向活着的当下,坦然地过好每一天。

上野千鹤子曾说道,当自己一年年老去,而且越来越多地听到身边的同年龄层甚至年轻友人去世的消息,“死”及“死法”就再不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作为一位步入老年的研究者,她一直持续关注思考着老年生活、临终方式的不同可能性。

基于这一问题,她与日本居家临终关怀协会会长小笠原文雄就老龄化困境、人生晚年难题展开讨论,其对话被凝结成《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一书。

本书触及当下全民、全社会关注的核心话题,通过67个问题,39位真实人物案例,覆盖30岁至100岁多个年龄段。两位专家畅谈衰老、疾病、人际关系、思想准备等人在晚年必然面对的种种问题,给予众人大量详实坦率的建议。

随着独居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上野千鹤子表示,我们需要积极了解老年人的实际愿望,思考如何创造更适合独居养老的社会支持网络。此外,小笠原医生认为,比起家人和常识,实施临终关怀时要毫不犹豫地优先考虑患者本人的希望与利益。

最后,两位专家探讨希望能够让居家临终成为一项重要制度。在家庭护理能力衰落的环境下,良好的保险护理体系对于老年人及其家庭是非常有益的,尤其能切实帮助到独居老人。

除此之外,本书还讨论了老年认知障碍、孤独死等现实困境,每场对话都让人心中颇为震撼。这场关于「一个人晚年」的生动课堂,不仅让人重新审视人生晚年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正面思考生活方式、告别方式,以及生命本身。

荐书:《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

作者:[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小笠原文雄

译者:杨洪俊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沙白如是说:

“不能只看生命的长度,

而要看它的状态。

从我出生到现在,

这就是我最想要的人生状态,

即使让我重新来过,

也不可能比这一遍活得更好。”

她说:

“什么美好的东西都会逝去,

但是瞬间就是永恒,

我们活在每一个当下,

当你回顾一生时,

是由一个个美好的瞬间构成的。

总有一天,你会皮肉残破,皱纹遍布,

要在你年轻美丽、充满魅力的时候,

尽情去爱,

尽情去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

不要害怕受伤。

当你离开时,

便可坦然地说,此生无憾。”

我想,沙白的确精彩走完了这一生,

虽然短暂,但她尽情地绽放过、美丽过,

或许这些已然足够。

TOP HER 栏目编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