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未来人居创造者许飚:建筑的终点,是为下一时代的家庭提案

“房子”在中国社会的意义无可比拟,它始终是“家”的物理载体。我们在这方空间里承载喜怒哀乐,见证生命轨迹。随着全球化进程和社会的演进,人们对“好房子”的定义,已从一个物理庇护所,演变为一个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容纳多元生活方式、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体”。
值得注意的是,由北京香园大道实业公司董事长许飚主导的使馆壹号院,早在十年前便以其超前实践,预演了这场关于未来人居的深刻变革。它不仅是北京东二环的一个地标,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高密度城市核心区,构建兼具国际审美、家庭温情与时代精神的人居范本。
深耕行业多年的许飚,凭借建筑人的严谨与企业家的敏锐,在2012年便预见了城市核心资产的永恒价值与人居需求的迭代方向。他没有选择当时市场上流行的“短平快”小户型产品,而是以平均250平米的大户型和3.15米的极致层高,进行了一场“反市场周期”的豪赌。这背后,是他对“快即是慢、慢即是快”的长期主义坚持,更是他对美好生活不变需求的深刻尊重。
从十年前的先行者,到如今的行业标杆,使馆壹号院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观察样本。在全球城市化进入下半场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定义“好房子”?建筑如何回应家庭结构、社会变迁乃至全球议题?女性力量的崛起,又将如何重塑我们的居住空间?
近日,TOPHER与许飚展开了一场面向未来的深度对话。
空间哲学:从物理尺度到生命周期
TOPHER: 使馆壹号院以“全改善户型”为核心,在设计中如何平衡高端定位与家庭实际生活需求,例如儿童活动空间、老人适老化细节等?
许飚: 我们早在十年前提出“好房子”的概念,本质上是在思考一个住宅产品如何穿越时间周期。当时市场主流是功能驱动,而我们思考的是“生命周期驱动”。一个家庭的构成是动态变化的: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再到两孩时代,同时还要迎接父母的老去。一个真正的好房子,不应该在你家庭结构变化时,逼迫你离开,而应该具备足够的“弹性”和“冗余”,去适应你的变化。
所以,我们当时坚持做250平米左右的“大平层”,这在当时看似冒险,实则是为未来十年的家庭变化预留了“空间期权”。关于适老化,电梯入户、无障碍通行只是基础的“硬件”配置,更深层的是创造一个让长者有尊严、有活力的生活场景。比如,我们不仅是“引景入园”,更是致力于打破建筑与自然的边界,将周边的公园视为我们社区的“外部客厅”,鼓励跨代际的交流互动。这不仅是为儿童,也是为老人,更是为每一个渴望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寻求喘息的家庭成员。我们创造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房间,而是一个流动的、有机的、服务于全生命周期的家庭场景生态。
全球语境:建筑的文化包容性与时代精神
TOPHER: 项目毗邻众多使馆,在设计中是否有哪些针对多元文化家庭的特别考量?
许飚: 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使馆区的特殊区位,决定了它不仅仅是北京的,更是世界的。它要求建筑必须拥有一种“世界语”(Esperanto)的能力,既能表达东方的底蕴,又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共鸣。
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摒弃了堆砌符号化的中式元素。我们选择了公建化的现代主义立面,因为它是一种更抽象、更包容、更具时代性的建筑语言。 它传递的不是某个特定文化的标签,而是一种关于品质、秩序和永恒性的共同追求。这就像全球顶级大都会——纽约、伦敦的顶尖住宅,它们首先呈现的是一种属于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然后才是开发商的烙印。
这种设计的本质,是将使馆壹号院视为一个“文化容器”。我们希望无论是来自哪里的住户,第一眼看到它,感受到的是一种国际化的、开放的、自信的姿态。它不让你觉得陌生,而是让你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家”。这种“去风格化”的设计,恰恰是最大的“风格”,它引领的不仅是一个项目的美学,更是中国高端住宅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自处、如何表达的一种方向。
可持续观:建筑的伦理与长期主义
TOPHER: 如今“好房子”强调低碳健康,项目在后期运营中如何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落实?
许飚: 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成为热词,但对我们而言,它不是一个营销标签,而是一种“建筑伦理”。在2014年,我们就前置性地思考了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能耗问题。比如玻璃的选择,当时大部分项目为了成本会用白玻,我们不惜代价选择特制的蓝玻,这背后是对光线、热能、紫外线等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元素的精细化管理。
我们通过国家绿色建筑的3A认证,这不仅是对用户的健康负责,更是对城市环境、对社会未来的承诺。一个建筑的生命周期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它不应是地球的“能耗负债”,而应是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资产”。 在运营阶段,我们坚持长期主义,不会因为短期的成本而牺牲长期的社会效应和用户体验。因为我们坚信,未来的消费者,尤其是高净值人群,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种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才是品牌最坚实的护城河。
女性力量:重塑空间的情感与关系
TOPHER: 高端住宅的购买决策中女性占比显著,您如何看待“她力量”对人居产品的影响?
许飚: 我认为,女性力量的崛起,是推动房地产行业从“工程思维”走向“生活思维”、“产品思维”走向“场景思维”的核心驱动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趋势,而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
过去,建筑行业确实以男性主导的“硬核”指标为王,比如结构、建材、技术。但家的本质是一个情感容器,是关系的发生地。女性天生对空间中的“关系”和“情感流动”更为敏感。例如,我们早期样板间被指出收纳不足,我们立刻调整。这看似是一个小细节,但它背后是女性对“生活秩序感”和“从容度”的高要求。她们考虑的不仅是“房子好不好看”,更是“我在这里的生活是否便捷、舒适、有品质”。
在我看来,女性视角为建筑注入了“软件思维”。她们会更关注厨房是否能成为家庭的交流中心,阳台能否成为一个精神栖息地,社区的动线是否对推着婴儿车的母亲友好。这些过去被认为是“软性”的细节,在今天,恰恰是构成一个“好房子”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部分。
未来,任何一个想要穿越周期的建筑产品,都必须深度拥抱和理解女性视角,因为她们正在重新定义“家”的内涵。
TOPHER: 对于想进入建筑行业的女性,您有何建议?
许飚:我认为现在是女性进入这个行业的绝佳时机。行业正在经历从“建造物理空间”到“策划生活场景”的转型。如果说过去的关键词是“钢筋水泥”,未来的关键词就是“内容、服务、情感和链接”。
女性的细腻、共情能力以及对生活场景的洞察力,将成为她们最独特的优势。我特别建议有志于此的女性,不要仅仅局限于设计、工程等传统岗位,而要更多地去关注前端的“策划”和后端的“运营”。策划决定了一个项目的灵魂,它回答的是“我们为谁、为何而建”的根本问题。运营则决定了一个建筑的生命力,它将冰冷的空间转化为有温度的社区。在这两个领域,女性的优势将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不要害怕这个所谓的“传统男性行业”,你们的到来,正是这个行业变革的希望所在。
未来展望:家,一个动态演进的生态系统
TOPHER: 您自己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否也影响了您对“家”的空间理解?
许飚:影响是颠覆性的。我与太太结婚18年,养育两个孩子,陪伴父母老去,这个过程让我深刻理解到,“家”不是一个静态的样板间,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生态系统”。
过去我们谈户型,可能是三房两厅,功能是固化的。但今天,随着居家办公、在线教育、家庭健身成为常态,家需要同时扮演办公室、学校、健身房、社交中心等多重角色。这就要求我们的空间设计必须具备更高的“兼容性”和“可变性”。
比如,我们现在会思考,客厅是否可以不仅仅是看电视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根据不同场景(家庭影院、亲子活动、朋友聚会)快速切换模式的“多功能模块”?书房是否需要考虑双人同时办公的声学和光线环境?是否需要一个独立的家政空间,来维持整个家庭系统的高效运转?我们甚至在思考“中西双厨”这种配置,背后是不同家庭成员、不同社交场景对烹饪和饮食文化的多元需求。
如果让我今天再去创造一个产品,我会更强调“空间的可进化性”。这意味着我们要用更灵活的结构、更智能的系统,去赋能居住者,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低成本、高效率地改造和定义自己的家。未来的“好房子”,将不再是一个由设计师定义完毕的“完成品”,而是一个与家庭共同成长、不断迭代的“未完成品”。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结语】
使馆壹号院的十年,不仅是一次关于“好房子”的超前实践,更是一场关于“未来人居”的深刻预言。在这场对话中,许飚跳脱出具体项目的细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的未来图景: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物理空间,而是有温度、能进化、承载情感与关系的生命体;住宅的价值不再仅由地段和建材定义,更由其文化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洞察力来决定。
当“好房子”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优秀的工匠,更是具备全球视野和哲学思考的“人居创造者”。许飚和他所代表的长期主义探索,正是为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提供了一份坚定的、面向未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