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裤衩阵地:我是一个需要站在人群之外的人

文 | 敬师

编辑 | Kiki Gao

 

 

“我很庸俗,我喜欢物质,我疯起来很疯,但是我不想贴什么标签。”

 

提起“王欣”很多人并不知道,提起“反裤衩阵地”,很多人会点头如捣蒜。你也许就是他的“死忠粉”,在他的只言片语下你找到过久违的“共鸣”,追了他 12 年,从家装三部曲到专栏三部曲,你在追他的微信推送,买他的每一本文集和小说,收藏他的每一段“金句”。你喜欢他的狠,准,贱,你爱他的洒脱与温暖,你会亲热的喊他“衩姐”。

 

你是他的“路人”,你时不时点进去围观他有没有更新日常,刷一刷他家猫狗,收藏一下他的好物推荐。衩姐王欣,一个坐拥 200 万粉丝的博主,一个篇篇 10 万+的自由撰稿人,他桥接着网络世界一大批崇尚自由与生活哲学的年轻一代都市女性。

 

这段时间他忙着奔赴新书《北京女子图鉴》的全国签售会。“我一直觉得我的读者上班已经很累了,还愿意在周末花时间来看我,这是真感情,比我妈对我的感情还真,很感动”。

 

初中时代,衩姐在老师的推荐下认识了李碧华,《霸王别姬》,《秦俑》,《生死桥》,他对李碧华的作品如数家珍,李碧华笔下包容大气的北京城成为了衩姐心中的一个愿望。高中阶段,他迷恋时尚杂志,白天做白领,晚上下了班去酒吧,去很好的餐厅,这是当时他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当周围人盘算着毕业去国企或者政府机关任职,他已经做好了去时尚杂志工作的决心。

 

20 多岁的衩姐目标感很强。带着对文字的执着和对北京的憧憬,他踏进了这个摩登之都,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学习。那时同学们都在积极准备司法考试,备考公务员,他忙着实现自己的专栏梦,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他略显身影单薄。

 

“那个时候蛮痛苦的,这就是成长的烦恼”,一个不远万里从贵州到北京的年轻人几经波折中面临着职场的焦虑和迷茫。他每天翻时尚杂志的版权页,像神经病一样疯狂投稿,稿件如石沉大海没有一声回响,后来他才意识到这只是一厢情愿 ,但对于当时的他来说那是浮在海面上的一根悬木。

 

投了无数份稿件之后,终于有一次被采用,就这样做了一本杂志的撰稿人。后来听说《风采》杂志招聘,他把自己的稿件整理成一份简报递了过去,顺利入职。入职后他才发现,时尚媒体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们更看重视觉和版面,对文字的要求并不高。

 

2000 年初,奢侈品概念早已进入中国市场,已然充斥着名利、浮夸、精致和揶揄。“就这么点钱要强行过这种生活”成了编辑们嘴里时常念叨的话,那时时尚圈还没有如今的二代圈层,大部分是工薪阶层,生存焦虑是共同话题。写作变成了衩姐解压和宣泄负面情绪的通道,除了日常的杂志专栏和人物稿件外,他开始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

 

写作是他支撑自己人格和信念,支撑生活不垮的基石,是他表达自己的窗口,是他寻找自洽过程中的自省地,任何时候他都不可能把这个基石拿走。30 岁,衩姐开始转型写长篇小说,第一次写小说《在不安的世界安静的活》压力很大,要在两周一刊的杂志上写连载,他经常 60 个小时不睡觉,两周更新一次,一年 20 万字的小说,衩姐说自己的头发都是在那阶段掉的,“常常就是一个人呆坐在那里采访自己内心的情绪”,就在那个时候他认识到这是写小说必须要用的一种方法。

 

这是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在写作期间完全不能接受任何杂念,每天都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把自己内心扒开,挖掘人物和故事。写完小说后,被“剖了一层皮”的衩姐掌握了一套潜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方法。后来,衩姐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方向,一次看过《东京女子图鉴》电视剧后,他决定写写中国都市女性的故事。”

 

我真的是个看什么就写什么的人。

 

我最近在看《巴黎评论4》,这是一本写给专业写作者的书。还有《使女的故事》,我觉得电视剧挺好看,就再把小说看一遍,刚刚看完美剧《大小谎言》。”

 

 

“我不爱看魔幻类电视剧,我喜欢看接近现实的。我好奇人们是怎么处理情绪和问题的,这是我对现实中的人和对电视中一些剧情最好奇的地方。

 

如果是采访,我绝对不会去采访王健林是怎么赚到第一桶金的,但是我很好奇董明珠,她在人生的一些关键事情上的选择是什么,她怎么控制情绪。”衩姐并不清楚为什么那么多女性愿意跟他聊自己的故事,解剖自己的内心,“或许我更像是可以信任的朋友吧,并且不会 judge。”

 

“我是一个需要站在人群之外的人,如果我每天都在社交和追逐热闹,会没有任何写作的欲望。写作和说话都是表达,如果你把所有的表达都放在说话上,会不想写东西,我要求自己不要过多的说话,但是我对人有好奇心。在任何场合我都不是表演者,或是述说者,我是一个倾听者,我会引导人们去说。如果你是一个习惯的倾听者,就很容易走进别人的心。”

 

“当你倾听的声音越多,你观察到的人越多,你看到这样的人选择这样的路,他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会更清晰的发现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战斗,他们各自的不堪,岁月让我看到了很多,我会要求自己不去伤害别人。”

 

“我希望找到一些方法,让大家平静下来,这是写作这份工作给我的一个责任。很多热点事件大家都在写,我不想再制造和贩卖更多的焦虑。你没有办法追求正确,只能追求能够帮助到别人。”“ 37 岁,我几乎每天准时 23 点睡 7 点起,绝不熬夜。”

 

成为不用坐班的自由撰稿人之后,衩姐对时间的支配力更大。他一般早上起来工作 5 到 6 个小时,下午时间用来看书看电影,晚上偶尔社交,这是他逐渐磨合出的最自在的生活节奏。“我的生活圈很小,一起喝酒的朋友就那么几个,微信只有 400 个好友,工作群有 2 个。”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与自己的关系。”除了必要的商务社交,他更像是一个离群索居的作家,住在六环外,在自己的一方阵地,看看书喝喝酒写写稿逗逗猫吃吃淡饭,他的生活是粉丝眼中最理想的状态。

 

 

“现在我特别珍惜有质量的时间。比如说写稿的时候,如果一直在产出,我觉得是很有质量的,我不能被任何事情分心和打扰。或者我拿了一本书、一部电影,我不会让任何事情来切断看书和看电影进程。别的时间我就很随意。有时候觉得自己写得不太好,或者状态不好,我会靠购物去排压。我会经常去日本、香港这些更新比较快的城市逛街。我特别喜欢东京一家叫 VIA BUS STOP 的买手店,每次都会去看看。我想看新的东西,

 

购物也是采访之外我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的一个方法。

 

”从 74 平的大杂院,到 89 平的地铁房,到 135 平的顶楼复式,再到六环外的别墅,衩姐靠写作实现了住房自由,每一次换房他都会贴一篇家装贴,一如每年雷打不动送给自己的那篇生日帖。

 

“成年人的生存技能就是谋生和自洽的能力。你掌握了这个能力,不管什么样,未来都不会乱。在没有很大的外力下,你的未来就是现在生活的延续。”“我的人生观跟我的金钱观差不多,走一步看一步。“衩姐有很多短期计划,是很实际的短期计划。比如 20 多岁他想出书,出了。现在 30 多岁,他一直想在三亚买套房,因为想在海边生活。“我不会想太多未来的事情。”

 

故事的另一端,那个曾经自认为孩子考不上人大新闻系擅自把高考志愿填成政法大学的妈妈,早已收敛了她的控制欲。采访的前两天,衩姐的妈妈刚看了一个关于他的视频采访,她打电话过来,“你头发再抓一下上镜会更好”。妈妈常常这么完美的要求他,甚至觉得他不考第一名就是失败。“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把头发抓到最好,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角度是完美的,也不可能今天是最棒的。你只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要轻松一点,否则永远找不到任何一个方向让你真正放松下来。”,现在衩姐会跟妈妈这样沟通,她也渐渐意识到自己有点矫枉过正的要求。

 

这些年,衩姐和妈妈一直在和解中,但是追逐完美也同样复刻在衩姐身上,“我现在最大的心魔就是我的完美主义,我希望写的最好或者做到最好,我是一个细节控,会考虑的很全面。但我发现这样不对,要轻松一点”。

 

“我爸是计划性花钱的那种人。小时候他管教的特别严,想买书他都不会给钱,教科书以外都是闲书。他绝对不会给我多花一分钱。” 长大挣钱以后,衩姐的花钱风格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跟朋友出门总是第一个抢着买单,即使是在自己最穷的时候也如此。“我在花钱上是一个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人,在可承担的情况下,我可以花光每一分钱。”北漂 19 年,衩姐一直过着独居生活,他的父母几乎不来北京,老家的亲朋好友人人关注他的公众账号,但从不叨扰他的生活。没有催婚压力也没有选择压力,父母给了他很多自由,”这足以抹杀他们在我成长中对我一些不好的塑造。”

 

现在,“反裤衩阵地”早已没了愤怒的寓意,只是衩姐眼中一个纯粹的符号。衩姐说现在是自己最温和的人生阶段。“自洽”是他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我很庸俗,我喜欢物质,我疯起来很疯,但是我不想贴什么标签。人一旦找到自己舒服的状态,比如我说过我没有微信群,他们说是因为我不用上班,也对,但是我做到了,这就是自洽。”“我一直没觉得自己是个成功人士,就是一直在做自己的工作而已。如果有哪一点是让大家羡慕的,大家能感觉到我是一个很平和的人。

 

经济独立和心无杂念,自恰的状态一定要有这两个很硬的要求。

 

别人如何看待你的生活,那跟你真的没有任何关系。”“我会去关注别人生活,但是我不想成为任何人,这就是我当下的生活。”

 

 

TOP HER | 中国女性商业财经第一媒体

商业媒体 | 数据调研|投资顾问 | 整合营销

北京· 上海· 香港· 纽约· 伦敦· 温哥华 | 联系我们:topher@topherglobal.com

TOP HER 栏目编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