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对话:我们该怎么生活?
文 | 金惟纯 金质灵
我自己的出生,和一般人不一样:我生下来就没父亲,我是遗腹子。生父在母亲怀我时,意外身亡。所以自小,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没爸爸这件事,对我人生造成什么影响?说实在的,我不知道。因为生下来就没有,怎么知道失去了什么?反正我又没有,想也没用。
我5岁时,母亲再嫁。继父也是个军人。母亲在家里的态度,是“自己的儿子自己管”,所以打骂我时总是大张旗鼓,深怕别人听不到,目的就是宣告:我的儿子,不准你们说三道四!结果呢,继父对我很客气,我们也很少说话,倒是母亲常教我要感谢继父,因为他要辛苦赚钱养家、供我读书。所以我终生感谢继父养育之恩,但也认为:做父亲的,只要赚钱养家,就应该被感谢。
这就是我对“做父亲”这件事的全部了解。不用说,我成年后,对做父亲这件事,毫无概念。不仅如此,我在女儿2岁多时,就和她的母亲离婚,害她变成了单亲小孩。
女儿2岁以前,我很认真扮演父亲角色,父女俩特别相亲相爱,我也很享受身为人父的角色。但在和她母亲离婚后,虽然也有机会扮演“假日父亲”角色,却总是聚少离多,看“天”(她母亲)吃饭。日子久了,父女关系变成了责任和义务,像是在演戏,而且是出吃力不讨好、又没什么味道的肥皂剧。
所以有长达20年的时光,我觉得父女关系只能这么若有似无,也许这样才能避免女儿夹在分手的父母之间,左右为难。我这做爸的,只剩下责任,连担心都属多余。
直到5年前,我和女儿一起学习一门课程,后又推荐她妈也来上课。大家上完课后,进行了一场“大和解”,我和她妈彼此说对不起,互相说感谢,进一步消弭了深藏内心多年的旧伤夙怨。自此之后,父女关系变得更自在,更无阻隔,但毕竟女儿已长大,许多事难以弥补。和女儿互动多了之后,一方面享受亲密的父女关系,同时却也增加了做父亲的担心。
当时的默契是:我们的父女关系,既非“典型”,更称不上“典范”,如果再不真实,就真的一无是处了。没想到,我们原先“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的假性和谐父女关系,一旦进行追根究柢的真实对话,竟然处处撞墙,寸步难行。
后来,我意外的发现,女儿竟然也开始出没于我做义工的机构,而且频率越来越高。她更常和我分享日常遭遇的大小事,更乐意听我的意见;我也更懂得用心倾听,不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她。我们经常谈完了自己的事,就交换对时代、对社会各种现象的看法,尤其着重在世代差异的生存环境这件事上。
父女俩慢慢变得“一个鼻孔出气”,对人生大小事,谈没两句就讲到一块儿去了。如今两个人的关系,像道友,像灵魂伴侣。年轻人想独立:两代携手,找到工作的意义、金钱的价值、未来的理想……
金质灵:人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没有工作的动力?
金惟纯:谈到找工作,我们先还原一下时代背景。在我成长的年代,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实施,所以有一部分人小学毕业就去当学徒了,能一路念到大学毕业的,不到 20%。所以等我大学毕业当完兵、准备就业时,大部分与我同龄的人已经工作5、6年了。简单讲,当时的社会,认为人从青少年开始,工作就是本分,读书则是特权,是因为你还在读书,所以才暂时免除工作的。所以,大学毕业才开始找工作,已经是特权分子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对找工作这件事会不会惶恐?当然会。找工作容不容易?要找到理想的工作,当然不容易。那这问题如何解决呢,没有“如何”的问题,“必须”!
在当时的社会,不读书又不工作,根本就不是选项。否则不仅你出门抬不起头,连父母出门都抬不起头。让父母抬不起头的事,我们是做不出来的。
不管薪水再怎么低,工作再怎么看不上眼,先做再说。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金质灵:我们正在历经的是个“张着嘴向外”的世代。借着社交社群载体的普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舞台可以当自己的导演和演说家。许多人利用这个平台创造名声与利润,也有人利用它更大胆大声的呼啸自己的看法。这个社会突然多了好多的声音和想法,有些人因此空虚,上瘾和焦虑。这也是您不用社交社群平台的原因吗?
金惟纯:在我年轻的时代,媒体是撼动威权体制的重要力量,我也自诩客观公正,自认为有贡献。直到中年以后,才看到自己因为造了太多“口业”,弄到自己贡高我慢,心神不定,很容易看事情不顺眼、出口伤人而不自知。这样的我,自己不快乐,周遭的人也不舒服。
我就是因为批评上瘾而焦虑度日的人,所以看到如今许多年轻人整天泡在网上看到人骂人,跟着起哄,我很知道这对他们生命的负面影响。大量且匿名的互联网平台,是一个巨大的负面能量加速场,年轻人置身其间,自己受了害、造了业,却还浑然不知。
互联网世界是一个能量极大、业力也极大的地方,除非是定力超强、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一般人等闲是受不住的。有觉知的年轻人,一定要设法在线下修炼自己,在线上提高警觉,并且集结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来抵抗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想办法利用它来做对自己和彼此有帮助的事。
这个功课不容易做,但是没办法,非做不可!因为不做就完了。
金质灵:30岁前是大多数人在事业上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如果生了小孩,必然要为他的成长负全责,时间拮据下如何兼顾事业与养育?
金惟纯:如果依你的逻辑来分析,30岁以前,应该要先以事业为重,生小孩不太合适,所以设定30岁以后再生。我觉得意义不大。
我同意拼事业跟生孩子多少有些是互相影响、有冲突,但事业可能很成功,也可能不那么成功。如果事业拼个3、5年还是不成功,那生小孩不就更不可能了?若是你到30几岁时,事业已经小有成就,那一定会比现在更忙碌,要忙到什么时候才生小孩?等到事业有成、游刃有余,应该会到40岁以后,那可能不容易生了。
对于“当母亲能不能兼顾事业”这件事,我认为:“为人母”的角色,堪称人生中最大的修炼,从中练好能力、练出经验,在事业上绝对用得着,在带领团队、时间管理上都好用。
几岁生小孩并没有标准答案。人生并不是那么呆板,也不能用计算得出结果。这都是想法、都是感觉,没有实际意义。人生要去经历,要下定决心才会做到。
金质灵:我很小的时候您教育过我要活的表里合一,说真的当年我不太懂得您在说什么,但是一直把您的话放在心上。这几年我们父女俩开始真正在“真实”这件事情上有所觉知并且努力实践。我开始拿掉面具,对自己的所有念头寻找根源,仔细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才发现自己之前活得如此惯性与不真实。
金惟纯: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真实的,长大后环境变复杂,面对各种人事物,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觉得真实的自己没那么好用;为了自我保护,或是让别人接受,开始作假,戴面具、穿盔甲去行走江湖,求得认同。一路以来。因为作假消耗了生命能量,活得很累。变得很不喜欢自己。这都是不够真的害处。
往真实的路回归是人生修练的过程。你要有足够的智慧,省察所做的事是不是真正内心所想要,外在与内在全然一致?如果你还不够真,要勇于承认、勇于改变,慢慢回到真实的自我。
金质灵:现在的年代很多人不再愿意“跟随”了。
金惟纯: 前阵子听到一则动人的故事,深有感悟,愿在此分享。
故事很简单:一位在某领域甚受敬重的领袖人物,在公益机构做义工,当天干的是粗活,又碰到下雨天,弄得满身泥泞。收工前大伙来到清洗处所,有一位伙伴拿着水管、不发一语,蹲下来冲洗他的雨鞋。他当时脑中闪过一念头:“我,帮别人洗鞋,不可能!”这念头停留了3秒钟,第4秒钟他发现自己居然也蹲了下来,为别人洗雨鞋。
这位伙伴分享的故事,清楚的说明了人的生命是如何突破的。他在自己的事业环境中,别说替人洗鞋,连和大伙卷起袖子干活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当“洗鞋事件”突然发生时,他错愕中惯性的想法,就是“不可能”。但他是有觉知的人,3秒钟后,放下想法,跟着别人一起做,生命在第4秒突破了。
我在这故事里,看到生命的限制是“想”,生命的突破是无想的“做”。但尤其令我震撼的,是其中展现出的“跟随”的力量。
我自己就是一个从不跟随的人。
从小母亲教我做家事,她做完一遍给我看,叫我跟着做一次,我小脑袋里就有想法,偏偏要用自己认为的方式做,屡屡挨打、挨骂也不改。其后在学校里、在玩伴里、在职场里、在婚姻里、尤其在自己创办的事业里,我永远搞自己的一套,觉得任何事“做得跟别人一样”,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对于自己这种性格,我自认为是一种个人风格,是创造力的展现。虽然有时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但也常常赢得掌声,加加减减,还觉得颇为自豪,至少活出了自己的样子,算是特立独行罢。
我看不到的是:无论自己如何发明创造,其实最终还是走不出“自己的一套”,弄来弄去,不过就是那几套。我当然也并非不懂得吸收别人的优点,问题是,仍然是用自己的认为去吸收,不肯老老实实的先做到跟别人一样。过去的我,看不到这种习惯背后的傲慢,更看不到它已对自己人生造成极大限制。
直到几年前,透过学习打开了觉知,才看到有些人活得比我广宽这么多,做到这么多我做不到的。原来,他们之所以如此,只不过因为他们谦虚,他们老实,他们愿意“跟随”。每一次放下自己,做到跟别人一样时,他们的生命就突破了,就把别人的优点完完整整的复制了。能跟多少人一样,就吸收了多少人的优点,生命就在这过程中不断扩大。至于创造力,是在做到跟别人一样好以后才开始的,是在做到跟很多人一样以后,自然会发生的。
有悟及此,才明白什么叫作聪明反被聪明误,才开始学老实,学老老实实的跟随,在跟随中突破自己的限制,才享受到生命突破的喜悦,就像前面故事所说的那样。
金质灵:碰到烂上司怎么办?
金惟纯:首先,一定要先确认上司是真的烂、普通烂、还是超级烂?不妨试着做点民调,极可能有过半数人对自己的上司不满。
请参考以下五项上司评量表:能力差、私心重、爱弄权、脾气坏、刚愎自用。如果你的上司五项仅占其一,其实不算真的烂,不需要太介意;五项占两项以下,只能算普通烂,实在不值得小题大作;占到三项以上,才算超级烂。恭喜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机会来了!
依我的看法,领导与被领导是一体两面,凡好的领导人,必要时也会成为好的被领导者,反之亦然。学习“被领导”要看机缘,遇到好样子的上司,要会“跟”;遇到不怎样的上司,要能“修”。这两样功夫都学会了,日后好干部、坏干部都能带,才算是全能领导人。但遇上好领导会跟的,不乏其人;遇上坏领导能修的,就难能可贵了。所以才要恭喜,超级烂上司不是每天都碰得到的,一定要珍惜。
不仅我自己,我还听过许多有成就的人,他们学到最多的,不仅是从恩师、贵人,尤其从烂上司处,学到的最多。经典上把这样的人,叫作“逆行菩萨”,当逆行菩萨身为上司时,当然更有能力制造逆境。而这些有成就的人,都从逆境中学到不受影响、仍然突破逆境、完成目标、甚至于反过来为环境带来好的影响。凡是这样做到的人,最后都会感谢他们曾经遇到过的逆行菩萨。
具体来说,如果烂上司能力差,当然你就借机锻炼自己的能力;他私心重,你就练气度;他脾气坏,你就修忍辱;他爱弄权,你就修直道;他刚愎自用,你就学补位……如果得到修炼的好处,说不定还巴不得上司更烂一点,可以多修一点。当然,最高境界是:不仅自己修好了,还能把上司也感化了。职位高低并非绝对,谁领导谁,还不一定呢。
如果这些该做的,你都做了,用心了、尽力了,形势仍然无法改变,最后只好“乱邦不居”,至少也无憾,还学到了功夫。
“烂上司”这一课,价值连城。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太多机会,遇到逆行菩萨坐镇关键位置上,卡住你,让你进退两难。这一课,早修早了,再遇上,就无惧也无怨,甚至还可说上一句:欢迎光临!
金质灵:据说我们这一代被称作晚熟世代。
金惟纯:在互联网上读到一些讨论,说“三十而立”已经过时,年轻人35岁能立,就不错了。
这些讨论的确反映出当今普遍的现象。如果把“立”广义解释,如今年轻人的主要人生阶段,包括完成学业、就业、结婚、生子……的年龄,都不断推迟中,而且越来越迟。
这种现象,无以名之,不妨暂时叫它“晚熟世代”罢。“晚熟”到底好不好,可能大家各有见解。但从人的生理角度看,体能和活动力的颠峰,在20岁前就达成,此后只能走下坡。因此“晚熟”像是花季已近尾声才绽放,似乎有些违反大自然。
其实孔老夫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指的不是世俗事务,而是生命状态。意思是说,他在30岁时,人生价值已透过实践而笃定、坚实。有此基础,才有其后的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换言之,若30岁而仍不能立,可能此生不见得有机会“从心所欲”了。
生命在逆境中绽放,是古今不移的大自然定律。曾有园艺达人教我,若花在花季不开花,就停止浇水试试看;若还不开,就用利器在树皮上划几下试试看……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生命在受到挑战或威胁时,就会加速绽放。诚哉斯言,植物如此,人又何尝不如此。
回到生命本质处,“而立”不是薪水多少K的问题,不是买不买得起房子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和能力为自己人生负责的问题,包括活出有意义的人生、包括在生活上能够自理、也包括在生存层次上面对苦难而无惧。
大前研一说他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只重视3个字:生存力!所说的就是“而立”这件事。
TOP HER | 中国女性商业财经第一媒体
商业媒体 | 数据调研|投资顾问 | 整合营销
北京· 上海· 香港· 纽约· 伦敦· 温哥华 | 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