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唐安
排版 | 敬师
前几天,奶茶妹妹的生日照上了热搜。18岁读清华,22岁结婚,23岁当妈,经历了那么多,现在才27岁。
一个“才”字让网友们集体酸了,不到30岁的年纪,似已坐拥精致又富足的人生,不简单。
如果奶茶妹妹的生活代表了不那么普通的人生。那么问题来了:普通人,你在干嘛?
11月1日,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在一场名为《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的演讲中高喊: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这种思路显然异于教育话题中鸡妈鸡娃的大多数,很快成为爆款话题。
“按照这个逻辑,全中国上亿小朋友都在学语数外,是不是不要学了?另辟蹊径?”
“清华大学教授的孩子,从小清华附幼、附小、附中上来,她嘴里的普通人只是那个圈子里的普通,不是老百姓所理解的普通,别想太多了。”
“这大姐坐拥普通人得不到的资源,对普通人大喊一声你们都别努力了!都在社会底层给我待着!然后无脑小呆呆为她鼓掌。”
“有多少家庭送外卖,打小工,生活很艰难。他们的孩子除了读书,除了竞争,没有任何出路。想平凡,必须承担平凡中没盼头的难。”
承认孩子是个普通人,真的是每位家长必须面对的问题吗?如果普通,你想让你的孩子有多普通?
被裹挟的“普通”
显然,刘瑜的观点更适合中产以上家庭的心态,不让孩子当螺丝钉,开怀做自己,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孩子更幸福。但如果达到这样的成长空间和状态,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不过分逼娃,家长不较真,给孩子空间,努力使娃做一个普通人,但也要接纳孩子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的后果。
人生有三次成长:理解父母的平凡,认识自己的平凡,接受孩子的平凡。
打开中年人的朋友圈,不是在宣泄陪伴孩子学习的焦虑,就是一头扎在培训机构的推广洗脑词汇里不能自拔,早上睁眼自动转发各知识付费平台中的“硬核鸡汤”。
“你有多努力,孩子就有多出色;
学习英语,要舍得陪伴,还要舍得投入;
逻辑思维能力越早开发越好,大多数家长都在行动,你还没心动吗?
培训机构日夜不眠的催生着家长们让孩子成为学霸,教育的加速,为他们的梦不断背书。
家长们也很无奈,学霸都报班了我能不报吗?我投入的钱和时间可能只是能够让孩子追上同龄孩子的平均线,想拔尖?那太难了!
刘瑜在演讲中把“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的国内教育现状称为“军备竞赛”,在这个模式下的后果是,所有人都会疲惫不堪。
这是个现实。
问一下身边孩子的学习状态就会一目了然,尤其在城市的教育“高地“,家长们时间和金钱的贡献与孩子们学业上的“疲于奔命”互生互长。
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语数外的基本学科+课外兴趣培养,孩子们一点都没落下。周一到周日,各种培训机构塞满了家长和孩子。
一位孩子在海淀上学的朋友告诉我:第一次带娃上学而思,一进门就傻掉了。走廊里挤满了家长们和孩子们,像极了儿童门诊前的景象。
家长的眼神里充满了急切“就医“的渴望,行动里填塞着敏捷和虔诚。
即使作为家长的你早已功成名就,但由于“军备竞赛“的存在,你也会常常有胜者的姿态属于别人家孩子的失落感。
如今的普通,显然比上一代概念中的普通早就不一样了。
传说中的人大早早培(幼升小)的简历刷新了大家对孩子的认知:5岁中科院心理所智商测试139,考入学而思一年级数学创新体系最高版型、用A4纸制造跑车和地铁车模、识字量3000+……
即使是北京普通的小学生,如果说几年前通过了剑桥英语FCE考试(FCE考试属于剑桥主体五级考试中的第三个级别,需掌握的词汇总量在6000-6500,等同于雅思5.0-6.5的水平)还能随便挑挑初中,那么现在他早已不能了。
竞争就是这么残酷,被内卷的人越多,基数就越大。竞争的延续和激烈,让更多的牛娃、学霸浮出水面,但大多数的普通孩子都是被内卷的、陪考的基数。
仔细品品这“普通”的基本线在哪?
谁敢赌一个“一事无成”的孩子?
刘瑜说,我已经打算好了让孩子开个奶茶店就行,可网友们偏偏一点“漏洞“都不舍得放过。他们说:你有钱有实力投资孩子开奶茶店,可我们真正的普通人呢?
“奶茶店竞争有多恐怖,怕是教授体会不到的……”
看看,即使她站出来为普通人说话,可普通人一点都不买账。因为怎么看清华副教授也无法代表普通人,有身份有地位的精英代表不了普通人,普通人也没有权利和平台发声,只能向着精英这个目标努力奋斗,这似乎是个死循环。
孩子到底要多普通?
“最后哪怕你一事无成,你也成了一个勇敢诚实的人。”这似乎是刘瑜教授给予的答案。可这样的心灵按摩也只能在教授“避重就轻”的演讲稿中才能让普通人获取到一丝共鸣,等离席后细细琢磨,谁又敢赌一个真正“一事无成“的孩子?
有一个群体比名媛圈更加魔幻,那就是“985相亲群“。而所谓的985相亲局就是指市面上一些婚恋机构,以本科学历为首要准入条件,定位清晰的为”精英们“安排相亲。
即使这样,内部的鄙视暗线也仍存在:985不找211、本科第一学历比研究生学历学校更可信、人大跟清北不是一个级别, 985跟人大也不是一个档次……有人说这个相亲局谋杀了年轻人的爱情,但也可足见年轻人想要优秀与优秀双拼,精英与精英结对的意愿是多么的强烈。
不优秀,连个对象都找不上了?高强度竞争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将父母当年的焦虑赤裸裸的转化为冷冰冰的现实。
一位小学生留在板报墙上的座右铭这样写道:“不好好学习,以后别人壁咚的墙都是你砌的!“
社会总在“优选“这一条上不断考验着普通人的普通娃。
“教育改变命运”与其说是一个事实,倒不如说是一种信念,是无数普通人向上流动的一种追求。
“认识自己”的精英
我们曾经列出两个问题:你希望你的孩子未来什么样?如果有人生捷径,你愿意让你的孩子走吗?
在TOPHER社群中,有117位妈妈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回答内容包含健康和开心的占到77%,回答成功的占4%;第二个问题:回答愿意的占69%,大多会选择,前提也要让孩子更多的体会过程,不愿意的占到31%。
普通,不仅体现在教育资源方面的阶层固化,更多是物质基础的固化。
孩子们疲于没有方向,大人们疲于盲目跟随,在蔽塞的空间里成长为一个个怪胎,他们被压抑、被钳制,变得抑郁、焦虑。
即使熬过了高考大军的清北毕业生,每年还是会有很多“废柴“,毕业后一直打游戏为生活主体的宅男宅女也不是少数,大量孩子不清楚自己为何而学,为谁而学。
毕业了,给家长们学的,还给家长。
因此,即使是个普通孩子,也要是个自知的普通人。
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会说:英国绅士是西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他认为,在近现代,只有英国人像罗马人那样培养出了一个精英阶层,它不是贵族,也不是中世纪的骑士,而是绅士。
朋友的孩子在英国接受中学教育,她告诉我,英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像个金字塔。小学阶段像是塔底,孩子要选择学习几十门功课包括科学、艺术、学术类的基础课程,而到达中学就像在金字塔中段,孩子已经需要在众多的学科里逐渐筛选出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重点的学习,为将来所申报的学校学科做具体的准备了。
这种教育模式下,整个的学习过程像一个沙漏,不断筛掉了学习的短板而集中在孩子擅长的领域。他们更早的知道自己以后将会在哪个领域发展,从而成为怎样一个人。
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点太重要了。
TOP HER | 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 她经济整合营销 |数据增长决策 |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 上海· 香港· 纽约· 伦敦· 温哥华 |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