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是否、何时、如何身为妈妈?

成为母亲似乎是全球女性天然要面临的课题,更有甚者,尤其是东亚女性,更是将这一目标刻在了脑海中。

在她们以往的成长环境中,“生个孩子才算完整的女人”、“你有个孩子,人生才不算白活”等理念从长辈口中沿袭下来,再转化为自己的目标。于是,生育这件事自然而然成了女性的任务。

如同生活中所有的事实一样,生孩子这件事没法儿讨价还价。而母亲这一身份似乎还天然与责任、爱意等关键词连结在一起。自成为母亲的那一刻,社会所默认的教养义务、母职焦虑通通扑面袭来,让人难以喘息。

母亲这个身份,究竟为女性带来了什么?当完成身份转换的时刻,女性是否可以拥有不自责的勇气?

PART 1 成为母亲,究竟面临多少困境?

女性被一种天然的枷锁困住:身为妈妈,我必须对自己的孩子永远耐心,充满爱意。但人们似乎忽略到一个事实,任何人在身份转换之后都会迎来混乱期,有人也许可以顺利度过,但有的人可能永远都无法接受

也即是说,即使是女性生理条件做好了成为母亲的所有准备,但是内心环境可能远远没有达到适合的维度。

女性一方面被自己内心枷锁围困,另一方面被社会所赋予的母亲角色所影响。因此,很少有人敢于坦言自己本不该成为母亲。似乎说出后,母亲这一身份不再神圣充满光环。

但事实上,经历过生育困境的女性应该拥有坦言的权利。

荐书:《我本不该成为母亲》

作者:[加]阿什莉·奥德兰

译者:李雅欣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我本不该成为母亲》一书通过描绘主人公布莱丝与与女儿维奥莱特之间的斗争,为读者诠释了一种微妙的母女关系。原生家庭并不幸福的布莱丝天然对生育十分抗拒,她非常担心自己不能好好养育孩子,给她充足的关心和疼爱。

在步入幸福的婚姻后,她开始动摇,甚至产生了成为一个母亲的想法。然而在女儿维奥莱特出生后,一切稳定被打破。她不得不放弃写作,成为了一个蓬头垢面的母亲。她每天淹没在无休止又重复的育儿生活中,丈夫的精致又神采飞扬的职场生活又让她更加焦虑不安。

即使是度过了起初的琐碎育儿,维奥莱特的成长过程依然让布莱丝难以安心。女儿的调皮捣蛋甚至是一丝丝小邪恶也在不断折磨着她,直至儿子的死亡彻底压垮了布莱丝……

本书探讨了诸多深刻的社会议题:成为母亲意味着什么?母亲生而伟大吗?母亲就必须满足社会的期待吗?

关于这些疑问,阿什莉·奥德兰曾经表示:“尽管我们一直被教导‘母亲’是女性最自然的角色,但成为母亲这件事依然充满恐惧。

看完本书,你或许不得不承认:母职身份不是必然会带来母爱!此外,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她依然拥有独立的个体身份,她完全有自由、有资格追求自己热爱的人生轨迹

希望有更多的女性愿意正视自己的内心,勇敢接纳自我需求。哪怕不能成为世俗意义上的完美母亲也是能够被社会及自我所允许的。

PART 2 母乳妈妈的选择权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女人不给孩子哺乳,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所有女人都给孩子哺乳。”然而,在当下社交媒体中,不少母亲对于母乳喂养形成了一种执念,似乎奶粉喂养不够称职,不够有责任心。

但母乳喂养真的是灵丹妙药吗?

在极端的母乳喂养倡导者眼中,母乳喂养更像是一项强制要求、一场道德运动、一种区分好父母与坏父母的方法,甚至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安慰剂,却独独不再是母亲喂养孩子的其中一种方式。

尤其是在医生、专家、媒体,甚至长辈和伴侣,都在强调母乳相对奶粉的优势时,妈妈的愧疚感就会多攀升一个台阶。

然而,母乳喂养对母亲,尤其是职场妈妈造成的困扰却被忽视了:不完整的睡眠、价格不菲的哺乳用具和服务、生理上的忧患、在公共空间哺乳的尴尬、职场的骚扰和歧视,还有更重要的——来自社会、亲属、以及自我的德道压力等等。

在这些多重压力的侵袭下,母亲的生活变成了围着孩子转,而自己的需求被排到第二位,甚至是第三、第四位。

荐书:《母乳主义:母乳喂养的兴起和被忽视的女性选择》

作者:[加]考特妮·琼格

译者:张英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作者考特妮·琼格是一个选择哺乳的母亲,在与其他年轻妈妈交流哺乳的经历时,看到了在母乳喂养被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背景之下,母亲们遭遇的各种困境。

她广泛研究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医学专家、研究人员、母乳喂养倡导者和十数位母亲,展现了母乳从个人选择转变成德道义务的过程,呼吁社会各界关于母乳喂养的讨论能够回归理性,卸下母亲们的道德枷锁,将喂养方式的选择权归还母亲。

母乳喂养的背后,是大量的母亲们难以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的无数个日夜,可她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她们为此遭遇的种种不公与困境,却鲜有人提及。

因此,本书比起强调让婴儿喝母乳,更希望人们能够正视付出无限精力的母亲,真正地为她们带来福祉。

PART 3 职场妈妈应该拥有“不自责”的勇气

许多职场妈妈面临的难题似乎是一致的:频繁出差的愧疚、孩子生病时的泪流满面、伴侣无法分担的无奈、如钟摆般的时刻待命……但她们都在一心扮演好“妈妈”的角色,用尽全力付出。

另一方面,她们仍然坚持活出自己的样子,在工作生活中充分展现自我。与此同时,职场妈妈们还经常面临家庭与职场的平衡。在追求职场成就时,往往还会遇到比男人更多的阻碍。

除了要面临生育带来的职场中断压力,育儿哺乳等琐碎日常也在不断压缩女性仅有的工作空间。由此而引发的,则是女性遭遇性别歧视等问题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愿意选择已婚未育女性。

外部压力之外,职场妈妈的自责感似乎更是如影随形。

荐书:《职场妈妈别自责:与超能女性对话》

作者:〔美〕乔安·S.卢布林(Joann S. Lublin)

译者:张芸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本书乔安·S.卢布林(Joann S. Lublin)曾经以优异的成绩取得西北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曾任《华尔街日报》资深记者和编辑。同时,她也是一名母亲。

为了探究当下职场妈妈们所处的环境是否已发生变化。她花费一年时间采访了86位超能妈妈,她们有的是婴儿潮一代,有的是X一代,但都无一例外在美国大型企业工作过,且职业领域涵盖食品、媒体、科技、金融、零售、美容、资讯和广告等行业。

通过这些女性的精彩人生和动人故事,人们得以了解到两代超能妈妈的养育文化观念的转变,以及她们子女所受到的不同影响。

对于当今每一位有抱负的女性来说——无论是否有孩子,这些超能妈妈应对职场和家庭的策略都可以是一块指路牌。读懂她们和你自己的人生剧本,你将在职场内外都活得更加从容。

愿所有职场妈妈坦然拥有“不自责的勇气”!

PART 4 让妈妈做回自己

作为母亲还有自己的生活吗?可能这是所有妈妈生活中会产生的疑问。

在由中年危机和更年期交织的生活巨澜下,女性一路冒险打怪,活成了为自己加冕“主角光环”的女英雄。

无疑,养育的过程是烦恼的,同时也是快乐的。但时不时,母亲也想做回以前那个热烈勇敢的自己,也想为自己的生活留出精彩。

荐书:《凯茜妈妈的重生日记》

作者:[英]特蕾西·布鲁姆(TRACY BLOOM)

译者:胡晓凯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这是一本专属于凯茜·柯林斯的“重生日记”。凯茜是一位48岁的家庭主妇,两个青少年的妈妈。她过着平庸无聊又热闹非凡的生活:总是调皮不着调的儿子;陷入初恋失败阴影的女儿;年过50岁但决定重返校园的丈夫;定居国外且更受爸妈偏爱的姐姐;定期在读书会上讨论八卦的闺蜜团……这一次,一根扔在地上的鱼条彻底激怒了凯茜,她决定重新做回自己。

凯茜为自己列出了12个月的行动清单。春天,她能成功抛弃做饭吗?夏天,她能在家庭之外有自己的生活吗?秋天,她计划进行一场非常重要的谈话,她的丈夫能听进去吗?冬天,她能再次坠入爱河吗?

多孩家庭、中年危机、更年期来袭……在这本凯茜妈妈的重生日记中,记录了很多啼笑皆非、有笑有泪的故事,也上演了一幕幕感人的温情喜剧。

本书直击中年母亲共鸣与痛点,读完你会发现:原来全世界老母亲的焦虑都一样。

PART 5 不让生育的社会

将育儿的责任强加于女性,依旧是当下社会的现状。

雇用环境逐渐恶化,社会构造日益复杂,结婚也变成困难的事,或者即便结了婚,也不愿意要孩子,又或者即便要了孩子,也有父母放弃育儿甚至虐待孩童——种种社会现实刺目至极。

在近30年来的日本,几乎有个一成不变的现实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有6-7成女性面临失业。女性不仅置身于只有丈夫和子女的核心家庭中,而且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父亲缺席”,每3位母亲中就有1人面临“孤独育儿”的现状。

仿佛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对女性说:“这么担心小孩的话,让母亲在家守着吧。”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则是,在讨论女性的艰难处境时,东亚社会的相似性高度一致。

当整个社会要求女性为承担起所谓的“养育责任”而退出社会生活、失去经济来源时,谁又能保证她们不会因此成为“女性贫困”的一员呢?

荐书:《不让生育的社会》

作者: [日]小林美希

译者: 廖雯雯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不让生育的社会》从女性的角度切入,以采访和数据为基础,向读者展现了职场对怀孕女性的不公待遇、医院妇产科的弊端、幼儿园存在的问题等,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生育率低的社会因素。

小林美希1975年出生,劳动与经济方向记者。曾任职于株式新闻社,后任每日新闻社《经济学人》编辑部记者,2007年起成为自由记者。

在《不让生育的社会》一书中,作者小林美希不仅仅着墨于种种困境,同时也列举了日本社会中的正面事例,包括职业妈妈小组、将产妇和婴儿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医院、老人与幼儿和谐共处的综合养护机构等,描绘了“能够生育的社会”的理想形态。

然而这依然是少数现象,改变现状仍需各阶层的共同努力。

在当下这一时代,

生育和结婚类似,

俨然成为了可被讨论的话题。

女性不得不在遵崇社会时钟的同时,

放弃自己的公众价值,以换取母亲这一私人身份。

然而,

在这座被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的城池中,

有人游刃有余,有人迫切希望逃离。

好在,有一点值得庆幸,

随着社会理念的转变和提升,

生育选择权逐渐被全权交回女性自身。

到这一刻,

是否成为母亲,何时成为母亲,成为怎样的母亲,

都由你决定。

文|阳子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TOP HER 栏目编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