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数字时代的母职之困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女性的母职之困似乎更加严重。技术在提升女性学识水平及打破职业天花板的同时,也让女性无暇顾及家庭。

但与男性不同,女性自带的天然母性让其在养育过程中不断加深自责。因此,多数女性主动缩减自己的职业生涯,以换取所谓的家庭“平衡”。

不可否认,仍有许多女性依然没有放弃,继续奔波在职场与家庭之间,而如何平衡家庭责任和职业发展也一直被社会大众所关注。

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努力在事业与家庭间追寻平衡的似乎也总是女性,男性在这一过程中变成了“隐形人”。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日前,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指出,内部的不平等如同硬币两面存在于事业和家庭两方,如果家庭平等得以实现,那么,工作中的性别收入平等就会更有机会达成

但“平等”谈何容易?数字时代之下,婚姻、家庭、子女等不同难题摆在女性面前,让其难以应对。基于此,TOPHER特推出本期特别策划,希望能让大家更深刻的了解女性之困。

PART 1 拥有生育自主权

不可否认,生育一直是女性无法避开的话题,更有甚者,女性群体内部在面对这一话题时呈现了明显的割裂。一边是社交媒体平台上,大量的年轻女孩许愿“接男宝”,另一边则是相对发达的一二线城市,部分低生育意愿的女性群体选择丁克。

事实上,女性的任何生育选择,都无法避免来自社会语境的审视与自我需求之间的矛盾。

过去,固有观念则是女性成为母亲才能使人生变得更加圆满。然而,当下女性生育观念在社会发展中不断交叠更替,主动生育和选择丁克的自主权这一天平逐渐平衡。

社会总是让女人觉得自己像一个罪犯,无论她做出什么决定,无论她有多努力。做母亲的像是罪犯。不做母亲的也像是罪犯。

由加拿大作家希拉·海蒂所著的《房间里的母亲》描述了女作家思考生育和生存意义焦虑的内心独白。在即将告别育龄的时候,海蒂突然对是否应该和已育有一女的伴侣迈尔斯生孩子产生了严重的焦虑。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母亲长期在家庭中缺席,忙于自己的工作。因此,她始终无法原谅自己的母亲,并不断思考家庭中的女性应该如何自处。

即使她一直坚持不生育,但仍有很多次本能的想成为母亲,因为羡慕别人想成为母亲,因为受不了舆论想成为母亲。最终,作者选择与母亲和自己和解,以不生育的方式来致敬自己的母亲。

荐书:《房间里的母亲》

作者:[加]希拉·海蒂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PART 2 摒弃“母乳喂养”执念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女人不给孩子哺乳,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所有女人都给孩子哺乳。”然而,在当下社交媒体中,不少母亲对于母乳喂养形成了一种执念,似乎奶粉喂养不够称职,不够有责任心。

但母乳喂养真的是灵丹妙药吗?

在极端的母乳喂养倡导者眼中,母乳喂养更像是一项强制要求、一场道德运动、一种区分好父母与坏父母的方法,甚至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安慰剂,却独独不再是母亲喂养孩子的其中一种方式。

尤其是在医生、专家、媒体,甚至长辈和伴侣,都在强调母乳相对奶粉的优势时,妈妈的愧疚感就会多攀升一个台阶。

然而,母乳喂养对母亲,尤其是职场妈妈造成的困扰却被忽视了:不完整的睡眠、价格不菲的哺乳用具和服务、生理上的忧患、在公共空间哺乳的尴尬、职场的骚扰和歧视,还有更重要的——来自社会、亲属、以及自我的德道压力等等。

在这些多重压力的侵袭下,母亲的生活变成了围着孩子转,而自己的需求被排到第二位,甚至是第三、第四位。

由考特妮·琼格所撰写的《母乳主义》一书,则聚焦于哺乳母亲。在她与其他年轻妈妈交流哺乳的经历时,作者看到了在母乳喂养被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背景之下,母亲们遭遇的各种困境。

她广泛研究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医学专家、研究人员、母乳喂养倡导者和十数位母亲,展现了母乳从个人选择转变成德道义务的过程,呼吁社会各界关于母乳喂养的讨论能够回归理性,卸下母亲们的道德枷锁,将喂养方式的选择权归还母亲。

母乳喂养的背后,是大量的母亲们难以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的无数个日夜,可她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她们为此遭遇的种种不公与困境,却鲜有人提及。因此,本书比起强调让婴儿喝母乳,更希望人们能够正视付出无限精力的母亲,真正地为她们带来福祉。

荐书:《母乳主义:母乳喂养的兴起和被忽视的女性选择》

作者:[加]考特妮·琼格

译者:张英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PART 3 解决母职平衡之困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越多越的母职难题摆放在了人们面前。

一个世纪前,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必须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且往往只能二者择其一;如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数量大幅增加,她们拥有了更多选择,更有机会同时拥有事业和家庭,但鉴于社会规范、工作性质、时间约束等,性别不平等问题尽管不如过去严峻,却依然存在。

从过去到现在,女性面临了哪些境况的转变,未来又该如何更好地改善?基于数十年的开创性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克劳迪娅·戈尔丁将自己的观察撰写成为《事业还是家庭》一书。

本书将20世纪初至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群体分成了五组,深入研究了她们在事业、婚姻、子女等方面的理想抱负与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阻碍,以及代际的演变历程。戈尔丁按照“家庭”和“职业”在女性生命周期中扮演的角色,把不同年代拥有本科学历的女性分为五组。

首先第一组女性出生于1878-1897 年,他们1900-1920 年大学毕业,从其一生经历来看,她们的终生成就在所有群体中最参差不齐。

第二组女性先工作再成家,她们1898-1923年出生、1920-1945年大学毕业。这组人开始结婚率极低,但最后却结婚养育了很多孩子。

第三组女性先成家再工作,她们出生于1924-1943年,这一组群体的相似度比其他任何一组都高。她们展示了类似的抱负和成就,结婚很早,有孩子的比例很高,大学专业和第一份工作都差不多。

第四组女性先立业再成家,她们出生于1944-1957 年,20 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大学毕业。这些女性明显从前辈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在婚姻、子女、职业和就业方面,第三组向第四组的转变是这些群体中最为显著的。

第五组则是事业与家庭兼顾。她们出生于1958年至1978年,1980年开始她们陆续从大学毕业。这组女性觉察到了第四组的失算,于是她们宣告,事业将不再成为家庭的绊脚石。

在研究完以上群体后,作者认为,目前关于性别不平等的快速解决方案往往都只是从女性方面入手。但无论是职场性别平等,还是家庭夫妻公平,都涉及等式的两端,所以解决方法也需要同时从等式的两端入手。另外,引发事业和家庭相互权衡的另一个原因与工作日益变得“贪婪”密不可分。

夫妻,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夫妻,如果进行分工,一人从事长时间、不规律的工作,另一人从事较灵活的工作并承担起照顾责任,那么他们的经济状况大体会更好。但这将导致夫妻不公平和性别不平等。

因此,作者据此给出了务实的解决方案,即必须矫正工作制度,重新铺设前进的道路;同时也需要消除夫妻中的分工不平等。只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努力争取夫妻公平,争取与家人共度时光,女性才能被进一步解放出来。

荐书:《事业还是家庭》

作者: [美]克劳迪娅·戈尔丁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译者: 颜进宇 / 颜超凡

PART 4 数字时代的养育指南

数字时代,母亲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孩子们懂得的事情越来越多,父母们对孩子知道的越来越少。新的技术正在改变女儿们沟通、互动、学习和社交,越来越多的科技也正在改变这一代女孩儿们的内心思想和成长方式,面对这一新变化,妈妈的教育方式该如何做出改变呢?

由罗尼•科恩•桑德勒所撰写的《数字时代养育女孩》一书中,为人们详细地梳理了数字时代对孩子、家庭带来的影响和亲子关系的变化。

罗尼博士具有数十年的临床、评估和顾问经验,她熟知青春期女儿养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了解数字时代妈妈们的自我怀疑。在本书中,她针对如何应对数字时代抚养青春期少女的挑战,提供了清晰实用的建议,包括青少年及其母亲的实际访谈记录,让你更了解当下母女关系的普遍现状。

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书写前言的不是别人,正是作者的女儿。如果你是一位母亲,相信看到这样的文字,内心一定会被震撼到。因为这些话我们可能不会听到自己的女儿说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却是所有青春期少女们的心声,甚至真实得有些残忍,且让人无法忽视和逃避。

事实上,母女关系是独特的,也是奇妙的,在不同的时代它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新的环境下,女孩们也许会变得和以前大不相同,例如过度依赖手机,情绪压力因社交媒体变大,心态格外脆弱和敏感等等,这时候,母亲一定会问自己,“我该怎么做?”

在本书中,作者给出了新的建议,她表示,母亲要学会倾听和支持,理解她们遇到的困境,了解她的真正需求,鼓励她们自主调节情绪。母亲永远是引导女儿度过青春期的最佳人选,只有一个可靠、亲密、理性的母亲角色,才能最终帮助女儿走向幸福人生。

所有母亲也要相信自己,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无需成为技术专家,无论内心怎么担忧,你都能成为一位好妈妈。

荐书:《数字时代养育女孩》

作者: [美]罗尼•科恩•桑德勒

译者: 李佳蓉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中译出版社

PART 5 看到母亲的自我

从有记忆开始,母亲似乎永远就是家庭里最忙碌的那个人:养育孩子、操持家务、遇上无法分担重任的老公,还得分出一部分精力去照顾他……

似乎人们都忘了除了母亲的身份,她曾经也是鲜活的少女,她曾经也有梦想,有过灿烂光明的青春,有过无疾而终的暗恋。然而在成为母亲这个角色后,这些闪光的过去被打包放好,小心翼翼地珍藏了起来。

或许,只有我们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站在局外观看的时候,才意识到母亲所付出的是整个人生。

五位子女为了给年迈的父母过生日,邀请他们来首尔。在首尔的地铁站,妈妈却走失了。丈夫和子女相互埋怨,散发寻人启事,想方设法寻找她。他们追寻她的踪迹,复原有关她的记忆……这才发现,竟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她。

由韩国作家申京淑所著的《请照顾好我妈妈》描述了母亲的一生。为家人终身奉献的妈妈,却没有人清楚她的喜好,大家也无从得知她究竟是谁。因此,从16岁有想法到成长为50岁的成熟女性,在真正了解了妈妈后,申京淑才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

正如她所说,“原来我觉得献给妈妈的书肯定要很漂亮、很美丽。但是我发现妈妈这个人并不是只是开心的、幸福的,她也有许多的悲哀、痛苦与苦衷。妈妈没有我想像得那么完美,她内心也很脆弱,但是为了家庭与孩子要挣扎着变强。所以我内心有挣扎——到底要怎么写呢?是仍然很美丽的,还是直接写出来呢?后来写这个小说时,我其实是跟着自己心里的想法去写的,没有包装或夸张,而是去分析她,了解她。”

回头再看,这不仅仅是文中人物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子女长大成人后拼尽全力离开家乡,却终于长成了父母的客人。然而,命运却让留下的母亲再也难以回到过去,她以令人难以想象的坚韧,繁衍出了更多的爱,这种爱如同养分一样滋养着家庭,直至将她“掏空”。

看完本书,或许你会想趁还有时间,抱抱妈妈,跟她说一句“我爱你”。

荐书:《请照顾好我妈妈》

作者:[韩]申京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克劳迪娅·戈尔丁

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

“一个女性应该独立,

应该得到尽可能多的教育,

应该确保在婚姻方面的选择权。

结婚或者不结婚,

与什么样的人结婚,

都应该由女性自主选择。

这样有利于她在家庭中获得更多的权利。

我认为这是我们可以从任何女性历史中吸取的教训。”

在TOPHER看来,

这种自主权不仅仅局限于婚姻,

还应该被延展至生育、职场等所有人生选择之中。

也希望所有女性能够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

勇敢地走好属于自己的每一步。

编辑|summer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TOP HER 栏目编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