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下沉时代,我们如何保持乐观?
我们正处于一个“下沉时代”,系统原有的评价标准已经和大多数人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产生了巨大的分离。
我们正处于一个“不快乐时代”,教育没法成为成功上升的通道,人们和坚持、长久这样的关键词似乎很久没有产生关联。
我们正处于一个“快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整个传播平台,网络的茧房把人们放置于一个情绪极度放大、悲观无限膨胀的空间之中。
当这辆时代的列车不断向前奔走,当身处矛盾与冲突之中的人们身心俱疲,当现代与传统不断碰撞、当众人开始追求“性价比”,当我们不再认为幸福唾手可得,当大家和主流传统价值体系逐渐相悖……
我们该如何生存,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当下的“下沉时代”,我们又该如何保持乐观?希望大家在本期的特别策划中,可以找到答案!
PART 1 当下沉年代来袭
仿佛在一夜之间,世界轰然倒塌。所有老派的行事规矩和道德准则被抛在一旁,华盛顿的说客比政客还多,纽约交易部门不再有禁忌,佛罗里达州的楼价跌到谷底,铁锈地带的钢铁工厂相继关门,南方的农场不再耕种烟草。富者更富,穷人更穷。
这是唯一一代生活不断下沉的美国人:他们生在战后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摸爬滚打半生后,却迎来传统社会结构的轰然倒塌。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乔治·帕克跟踪四位不同阶层的60后美国人——追逐美国梦的南方白人农民,失去工厂岗位的非裔女性工人,在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穿梭的精英,借互联网经济发迹的硅谷大佬等,在《下沉年代》一书中展现了四段沉浮人生,揭开四种阶层剧痛,写出一代人的愤怒与悲哀。
在主角的故事之外,此书如电影镜头般扫视美国近三十余年的社会变迁,绘成一幅文化、经济、政治交织的全景流动长卷。
作者为政客纽特·金里奇、作家雷蒙德·卡佛、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唱歌手Jay-Z等人立传,以十位时代偶像映射出十种或回响、或沉沦的时代精神;也记下成千上万迷失在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者,成千上万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成千上万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沉默者,写尽美国梦碎三十年。
乔治·帕克指出今天的美国正在解体,旧日熟悉的机构,如地方小银行、工会会所、工厂厂房、教堂,以及地方活动主体的各种从事社会服务的“俱乐部”,正在逐渐消失殆尽。
事实上,美国国内不仅有阶级的区别,还有人群之间的区别,个体也在寻找自己的属性和类别。各个群体,也都在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地位。社会成员中弱势者,又在争取个人完全的自由和平等。如此横切、竖切的后果,是美国最后会被切割成为许多孤立、离散的个人。
阅读《下沉年代》,如同坐在第一排观看美国梦的午夜葬礼。这是献给每一个美国人的安魂曲,也是一本关于时代转折及世界剧变的当下启示录。
荐书:《下沉年代》
作者: [美] 乔治·帕克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The Unwinding: An Inner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
译者: 刘冉
PART 2 当夹缝生存成为常态
“中产阶级”曾经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你可以养育两个孩子,去高质量的公立学校。
它意味着拥有一栋房子,不需要多大,但是是自己的。
它意味着工作日六点准时下班,和家人一起欢度周末。
《夹缝生存》描述了如今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境况:社会保障越发薄弱,生育成本不断上涨,怀孕歧视和性别歧视频现、中年失业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白领难以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更别提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作者采访的对象包括大学教授、律师、护士和儿童保育员等,这些传统职业的回报已经远不如当年。面对着高额的房租、沉重的医疗和教育负担,他们不得不为了维持表面上的体面疲于奔命。对如今这一代人来说,想要过上父母当年的生活似乎已经不可能了。
为何这么说?20年来,这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成本提高了30%,医疗支出翻了一番,房价高不可攀,职场环境恶化,育儿成本陡增。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威胁到传统白领的工作岗位,电视节目只关注特权阶级和明星生活、粉饰太平。
而在这之外,还有那些白天上课晚上开Uber的教师,人到中年进修第二学历、却被“二次收割”的失业者,忙于工作无法照料孩子、只能交给托儿所的上班族……
作者在书中从住房、育儿、生育、住房 等多个角度切入,采访了那些在阶层跌落边缘挣扎的普通人,通过他们的叙述,勾勒出当代中产焦虑生活:只有现在,没有未来,只有生存,没有生活。最终向读者呈现中产面临的系统性困境全景。
荐书:《夹缝生存》
作者: [美]阿莉莎·夸特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
原作名: Squeezed: Why Our Families Can’t Afford America
译者: 黄孟邻
PART 2 如何寻求劳动平衡?
为什么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人们的工作时间却越来越长?从美国锈带的仓储业,到加州的高科技产业,各类劳动者都在经历过劳导致的种种危机。过度工作的危机,可能正在摧毁普通人的“美国梦”。
而除了工时太长、工作太努力的这部分人之外,有些美国人则是工时与工作安排很不稳定。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年工作时间在不断下降,而到20世纪70年代,工时却又出现了明显的反弹。
在这种不稳定下则引起了一种时间的悖论。有些人因过度工作而感到时间紧迫,而另一些人则将貌似休闲的非工作时间也花在了工作上,例如,寻找更多工作以满足基本需求,上下班的通勤时间,调整工作时间表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工作时间,或是在轮班之间小睡一会儿。
他们想要一份全职工作,却被困在兼职工作中,往往日程安排不可预测或不足以提供稳定的生活。这种非自愿兼职在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创下了历史新高后有所下降,不过经济学家已经证明,这一数字仍比经济复苏时期的正常水平高出了40%。
整体爱看,本书追溯了生活如何被新的工作形态所束缚,我们又应该如何夺回对工作时间的话语权,建立一个更公平的社会。
毕竟,时间不仅是金钱或权力,它还是正义。随着美国经济愈发不平等,大部分人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而且他们对此无能为力。本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荐书:《过劳悲歌》
作者: [美]杰米·K.麦卡伦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品方: 万川
副标题: 996正在毁掉美国梦
原作名: Worked Over: How Round-the-Clock Work Is Killing the American Dream
译者: 涂伟
PART 4 如何维持基本尊严?
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媒介的变化引发了什么样的文化和社会变迁?我们还需要文学吗?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历史是不是成为人们的某种安慰?历史学家守护的到底是什么?择优录取为什么会成为一种不公正?对个人成功的崇拜危害在哪?环境问题实践层面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公众如何有效参与其中?法律如何使良好的社会秩序成为可能?是不是存在普遍性的精神抑郁?个人如何找回快乐?西方哲学对今天的人意义在哪里?为什么年轻人普遍无意义感、无价值感?……
从九十岁老一辈学人到青年KOL,不同代际的受访者以个体的生命经验和具体选择为出发点,分享面对变化无常的外部世界,如何守住自己、与无力和消沉作战,从最小的单位开始重建。
“我不是有勇气或者有可能讲我所有想讲的话,但是我绝不讲一句我不想讲的话”(锺叔河) ,“记录现实就是一种行动”(罗新),“在附近、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中找到意义”(项飙),“不要浪费粮食,不要害怕虫子”(吕植),“每一次苟且的让步,都会使得自身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小”(劳东燕),“在自己定义的价值体系里,体验到不断积累、丰富、前进、变化的感觉”(崔庆龙),“一个人文主义者应该坚定地同机械主义、决定论、宿命论做最持久的斗争”(张乔木)……
本辑《单读》由9篇长访谈组成,针对历时性的问题,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项飙、迈克尔·桑德尔、吕植、劳东燕、崔庆龙、张乔木(思想史万有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辑中首次增设了漫画栏目,将纸面交给年轻的漫画作者们,表达新一代人的“半自由”生活体验。其中蕴含的这些问题关于今日我们置身的重重危机,比如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通人精神的迷茫、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也关于个人如何从最小的单位开展重建。
同样,由本书也可以看到,在这个“下沉年代”,相信“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
荐书:《多谈谈问题》
作者: 吴琦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副标题: 单读33
PART 5 如何坚持长期主义?
随着大家对功绩、成就的追求越来越频繁,内心的焦虑也随之加重。可以看到,有关成功的解读对人类的行为取向至关重要。很多人总是陷入非赢即输的二元思维陷阱,仿佛没能实现某种成就即宣告生活尽毁。这种想法严重阻碍着我们摆脱输赢定式去探索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那么,面对失败的经历,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身兼奥运亚军、资深外交官及商务精英等多重身份的凯丝·毕晓普在《长期思维:不被输赢定义的人生》一书中为我们做出解答。
本书作者以自己多种人生经历为切入点,深入观察、思考和揭示现实社会以输赢论成败的成因及其复杂性,创新性地提出了以3C理念为核心的长期思维:
厘清思路(clarity)——明确对我们最重要的是什么;
持续学习(constant learning)——用自身的成长而非外在的结果去定义自己;
相互联系(connection)——积极建立人际关系,但不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
本书从体育、教育、商业、政治等多个维度阐述那些我们似曾相识的故事和情节、参与者的内心深处的感受、利益相关者的心态和反应,以及旁观者所受到的暗示和影响,让你多角度、深层次地审视输与赢,建立属于自己的输赢观和长期主义思维。
作者告诉我们,要把重心放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学习上,以探究之心重新审视输赢标签之外的含义。我们的生活应着眼长远,而非急功近利;我们的人生应追求多元,而非一门心思地寻找捷径、借助假设或过分简化,去追求赢家的称号或胜者的光环。
通过本书这场直击痛点的激昂之辩,我们可以看到对赢的执念深刻地影响着人生选择和生活体验。但实际上,争胜不是非赢即输的零和博弈,更不能因为自己没能达到某些方面的标准就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每个人的处境和禀赋不同,窄化的衡量标准不足以成为众人追捧的价值尺度。
希望大家都能秉承长期思维,即使正经历失败,也应把“为什么失败的是我”转念为“失败给我带来了什么”。顺境修力,逆境修心。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成功本无定义,成长当无止境。
荐书:《长期思维:不被输赢定义的人生》
作者:凯丝·毕晓普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尾
“这是一个时代苍凉的侧影:
受挫的努力,
被辜负的信任……“
但我们完全无需将时代的系统困境,
归结于个体自身。
我们可以选择短暂地在这个下沉时代,
“躺一躺”,
我们不必过于急切地奔跑,
我们也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庸,
我们更可以允许自己失败,
因为,
下沉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意味着,
即将进入新的攀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