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当爱心成为生意

每次捐款后,你是否也曾担心钱款去向?公益机构的年报写得天花乱坠,你却始终看不懂资金流向?身边越来越多打着“慈善”名义的升学、做生意?当爱心成为生意,信任该如何安放?

在义工社团里,你可能见过这样的场景:新加入的人怀着满腔热情进来,却像传销组织一样被要求先“发展”新成员、交会费、交饭费、养秘书;慈善义卖会上,组织者更关心的是吃得够不够规格,戴哪顶“鸡毛掸子”更高贵,而不是受助者能否真正拿到善款。

在某知名公益平台上,一个为贫困儿童筹款的项目这样描述:“您的每一次转发,都能为孩子们带来希望。”然而,当捐款人追问具体执行细节时,得到的却是标准化的模板回复:“感谢您的关注,我们会按照章程妥善使用每一分善款。”

在国际学校里,一位妈妈将白血病儿童救助项目作为一种权利工具,要求通过家委会面试家长才能参与到本就是开放式的公众救助项目中。

这些并非个例。某个以环保为主题的青年组织,其年度报告厚达50页,满是各种术语和精美图片,却对资金的具体流向语焉不详。细心的参与者发现,募集到的资金中,超过60%被用于“组织运营”和“能力建设”——说白了,就是支付专职人员的工资和举办各种会议。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公益项目正在异化为“镀金”工具。企业通过捐款换取个人IP搭建、品牌曝光、洗钱出口,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活动丰富简历,组织者通过策划活动积累人脉——唯独那些本该被帮助的人,成了这场盛宴中最不起眼的配角。

更令人心寒的是,那些所谓的“公益专家”,在高端论坛上侃侃而谈,制定着普通人看不懂的复杂流程,却对角落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

信任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种越发稀缺的社会资源,建立合作困难重重。而公众的信任更是脆弱,且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没有信任,慈善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信任缺失,爱心难以传递,慈善事业就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温暖与力量。

PART 1 公益与商业如何融合?

近几年来,世界吹起一股社会企业风潮。社会企业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但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将商业策略大程度运用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而非为外在的利益相关者谋取最大利益。简单来说,就是做好事又能赚钱,赚来的钱再拿去做好事。

这正是一本从宏观上介绍中国的社会企业发展之路的书。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什么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模式有哪些,社会企业能否参与分红,为什么需要社会影响力投资,以及社会企业的未来在哪里。

在社会企业的这股前沿风潮中,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也参与进来,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从目前来看,中国的企业家,例如马云、王健林、牛根生等,他们都在尝试社会企业模式,用商业办法解决社会问题,引导更多的力量做更多的公益善事,同时促成更大的社会效益,创造了经济行动的公民参与、创新价值、社会公益。

荐书:《公益向右,商业向左》

作者: 徐永光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社会企业与社会影响力投资

PART 2 构筑文明基石

本书从利他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类历史以来各文明经济体系中的善和利他的思想与实践,把推动每一个经济文明背后的善与利他思想总结出来,阐述人类文明经济体系中的善之模式,以及善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产生积极的作用。

2018年春天,何日生教授到了剑桥大学作为访问学者,从事“善经济”的研究。何教授此行是研究人类历史以来各经济体系中“善的文明”,这也是他从事慈善20年工作中,深感善的力量,从而思索如何从慈善中的善,提炼为经济中的善。

在本书中详尽梳理西方文明与东方思想,从苏美文明、古希腊神话,犹太智慧、儒家哲学到佛教教义,寻找什么才是经济背后强大的文化思想?答案是「善」与「利他」。

中国文化中的善,是利益万民,利益万物谓之善。善是利他,利他之心像水一样,会自动、自然地将资源流到低洼的地方,会找到需要帮助的人。「善经济」就是从利他的角度从事经济活动,经济的主体就应该是利他,在经济活动中,利他才能利己,利众才能利润。

善经济的目标,是以利他达到全体人类物质的均富与繁荣,以利他达到自我与群体社会的和谐与生命的圆满。使人类社会达到人人「身体健康、物质丰饶、心灵洁净、祥和圆满」的理想世界。

荐书:《善经济》

作者: 何日生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副标题: 经济的利他思想与实践

PART 3 善意背后的进化逻辑

演化生物学家戴维·斯隆·威尔逊站在演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利他行为背后的理论,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真正的利他行为可以在许多社会性动物身上发现,特别是在人类身上。

利他性和一个社会单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社会单元就是“功能性组织”。“无节制的利己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他写道,因此,“利他组战胜利己组”。人类必须优先考虑他们的利他倾向才能组成功能性的组织长久存在。换句话说,人类应该传播爱,才能长久存在。

荐书:《利他之心》

作者: 戴维·斯隆·威尔逊 (David Sloan Wilson)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善意的演化和力量
译者: 齐鹏

PART 4 理性行善的智慧

何谓“最大的善”?有没有合理的衡量标准?慈善仅仅是富裕人群才能做的事情吗?你的捐助行为仅仅是被某些图片或宣传片感动的结果,还是会理性地考察善款的去向和发挥的效用?

作为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彼得·辛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论著推动了实践伦理学的发展。在这《行最大的善》中,辛格为我们引入了“实效利他主义”,它是一种哲学概念和一场社会运动,旨在应用证据和理性来找出改善世界的有效方法。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慈善领域。慈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单在美国就有将近100万家慈善机构,每年收到大约2000亿美元的善款。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机构透明到足以让捐款人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在行善。实效利他主义正在改变这一点。

除此之外,辛格还探讨了实效利他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它让我们重新反思那些关于幸福的议题。

荐书:《行最大的善:实效利他主义改变我们的生活》

作者: [澳] 彼得·辛格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实效利他主义改变我们的生活
译者: 陈玮 / 姜雪竹

PART 5 微善之举如何改变世界?

莎莉•阿里森是以色列知名企业领导人,领导着庞大的企业集团。同时,她也积极参与慈善活动,2007年,她发起了名为Good Deeds Day(行善日)的慈善事业。阿里森倡导人们心怀善念、亲行善行,从爱自己开始,学会爱家人、爱朋友,然后爱社区、爱社会、爱自己的祖国,最终,将诸多点滴之爱汇聚起来,共同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而她确实做到了。

阿里森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并不是只有在你给别人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时才是行善。事实上,你有很多方式来善待你自己和身边的人:一个微笑、一句善意的话、一个友善的告诫、一次有力的支持和认真的倾听——所有这些都不会花费你一分钱,但是它们对于接受者的意义却超乎你的想象。

善行能够帮你建立自尊和自信,让你成为一名领导者和激励他人之人,激发你最卓越的内在,让你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每个人都可以以一己之力或多或少地帮助到其他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做好事来为我们生活的社区作出贡献!

荐书:《你的善意终将改变这个世界》

作者: [以色列] 莎莉·阿里森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Activate Your Goodness:Transforming the World through Doing Good
译者: 陈慧健

在这个爱心也会被悄然商品化的时代,

我们该如何守护善意?

动机的善、过程的善、结果的善,

三者缺一不可。

真正的善良,不需要复杂的解释,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

当每一笔善款都能被追溯,

当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

当受助者的笑容成为唯一的“绩效指标”,

爱心终会回归本质。

TOPHER 希望,

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最终在一片充满善意的土地上,

获得应有的温暖与尊严。

TOP HER 栏目编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