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作家”直播翻车:我们还要追捧多少“伪女性榜样”?
近日,一位被诸多官方荣誉加持、坐拥数百万粉丝的“精英女性作家”代表,却因在直播带货中多次暗示其售卖的保健品具有疗效而陷入舆论漩涡。据媒体报道,该作家在直播话术中频繁出现“对症配药”式的表述,而其带货的多款核心产品不仅多数不具备“保健食品”标识,更被指资质存疑、缺失副作用提示。报道发布后,其迅速将账号更名并关闭了商品橱窗,原定的直播计划也被取消。
这一急转直下的局面,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命题:在流量经济时代,什么样的女性榜样值得推崇?当商业成功与道德瑕疵并存时,社会应当如何评判?
事实上,所谓的精英女性代表崛起,本质上是精准串联多个时代风口的结果——她先是通过知识付费和成功学内容切入市场,回应了当代人对成长加速的普遍焦虑;继而以“女性标杆”的形象凝聚情感认同,最终通过直播电商将累积的信任资本彻底变现。这条路径虽然高效,却也暗藏危机。
当直播间里那些游走在法规边缘的销售话术,与她长期经营的“作家”、“导师”精英人设产生刺眼的割裂,暴露的正是其商业模式对短期利益的追逐,已超越了对可持续价值与商业伦理的坚守。
这个故事也促使我们反思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女性代表人物。真正的榜样力量,不应建立在可随意切换的“人设”之上,而应源于其内在的真诚、持久的专业精神与公开言行的一致。她们的价值不在于教人“走捷径”,而在于展现思想的深度与独立判断的能力;她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恪守职业底线,更懂得将影响力转化为赋能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
此外,我们更需要打破对女性榜样单一维度的想象——那些在科研、艺术、社区及无数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专业尽责的女性,共同构成了女性真正丰富而坚韧的力量。
于我们而言,似乎也更加需要警惕那些将个人成长、情感认同与健康焦虑进行捆绑营销的“偶像”,学会辨别什么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正价值,学会思考自己真正渴望和需要的是什么?
PART 1 重新定义权力
“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
《女性与权力》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 讲稿。在这两篇演讲稿中,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一些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
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成功的女性被视为女强人,她们在无意或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除了这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
作者指出这一问题,并质问目前围绕权力的文化架构,以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事实上,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本书从文化叙事的角度揭示将女性排除在权力之外的深层文化结构,带领大家探寻了“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

荐书:《女性与权力》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 Mary Beard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智慧宫
副标题: 一份宣言
原作名: WOMEN & POWER:A MANIFESTO
译者: 刘漪
PART 2 女性所渴望的是什么?
女性除了属于自己的房间,或许更需要自己的房子。一部睿智精妙地探讨女性买房、独居、精神生活的个人纪实文集。
为什么我们总想买房?独居生活意味着什么?利维以自身为例,揭露女性渴望房产背后的心理、社会成因,点明房产不是关键,房产带来的自由、独立、安全、温暖的生活可能才是女性真正渴望的。
伦敦、纽约、孟买、巴黎、柏林……即将迈入六十岁的作家利维开启了自己的独身之旅。她穿梭于一个个风格迥异的租屋之间,对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的渴望始终萦绕在心头。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一个女人要想成为作家,必须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在《自己的房子》中,利维以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智慧,盘点了一个女人真实的和想象中的财产,促使读者质疑自己对所有物和财产的文化理解,并思考女性个人的物质生活和智性生活的价值。

荐书:《自己的房子》
作者: [英]德博拉·利维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副标题: 论女性与私人财产
原作名: Real Estate
译者: 付裕
PART 3 创造属于自己的主体叙事
这是一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著作。《她们自己的文学》讲述了19世纪至今英国女小说家的故事,重新构建了独属于女性自身的文学传统。本书不仅分析了夏洛特·勃朗特、乔治·艾略特、弗吉尼亚·伍尔夫等耳熟能详的小说家,更是将目光投向众多湮没于文学史的女性的生活和作品。
她们面对男性批评家的冷嘲热讽、家庭和事业并挑的两难、性别认同的困境,仍以写作为业,创造出了绵延不绝的女性文学传统。
作者在书中追溯了女性创作的传统,强调了女性建立自身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女性的力量和榜样是多元的、有自身传统的,不应被某一种商业化、流量化的“成功”模式所垄断。

荐书:《她们自己的文学》
作者: [美]伊莱恩·肖瓦尔特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副标题: 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小说家
原作名: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译者: 韩敏中
PART 4 追问人生的价值
理性指引我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快乐、幸福、良好生活或意义?我们应该追求它们吗?又该如何认识、理解并定义它们?
我们常常困惑:为何体验过“快乐”却不解其本质,为何感受到“幸福”却难明其真谛,那些关于“良好生活”和“人生意义”的讨论,更是令人不解其本义。唯有完全认识、理解这些概念,我们才有可能生发出一种理性的判断,彻底从这些追求中解放出来,让自己可以坚定地拥抱或拒绝一种生活的延展。
本书不提供如何让人生变得更好的标准答案,也不会直接告诉你应该追求或规避什么,更不会评判你的生活方式。本书要做的是区分并解释“快乐”“幸福”“良好生活”等概念,进一步阐释它们与动机、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一个更清晰的思考框架,帮助你节省一些了解它们的时间。

荐书:《人生的价值》
作者: [美] 艾伦·H.戈德曼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启真馆
副标题: 快乐、幸福、良好生活和意义
译者: 陆霓
PART 5 找到幸福的方法
你幸福吗?幸福到底是什么?你想学习幸福的方法吗?
“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所著的《幸福的方法》能够帮助每一个人开启智慧,通过运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达到幸福的彼岸。
作者认为,人生的不幸福状态分为三种类型:牺牲眼前快乐,只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放纵自己、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对一切都失望,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通过本书,读者将深刻理解到幸福的终极目标不是名利财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
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同时,幸福也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幸福的人生态度不但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需要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每一位读者若能按书中的方法去思考人生并坚持练习,便能够踏上持久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的旅程。
通过本书,我们将知道:幸福不仅是一种能力,幸福也是一份与生俱来的使命,幸福之路并无捷径,学会分享与珍惜,幸福就在眼前。

荐书:《幸福的方法》
作者: 泰勒•本-沙哈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
原作名: 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
译者: 汪冰 / 刘骏杰
尾
归根结底,
这类现象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它映照出社会转型期中的部分浮躁与功利。
而所谓的精英代表从巅峰滑落的整个过程,
恰恰警示我们: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
其健康成长的路径都无法依靠话术与捷径。
我们期待的未来必然是由那些,
回归本真、尊重专业、勇于负责的榜样所引领的。
他们的脚步或许不那么迅速,
但他们所奠定的每一个脚印,
都指向一个更诚信、更可持续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