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疫”中人 | 病毒的“老相识”朱华晨
文 | 尚清
编辑 | Kiki Gao
【编者按】有人把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和陈薇四位医生,并称为“抗疫F4”,C位出道,在这次生死时速的搏斗中,像李兰娟和陈薇一样的女性,或是科学家,或是医生、护士,或是义工,她们撑起了这次战役的多半边天。
在“疫情”一线,她们没有年龄,不分性别,忘记家庭,忽略常规,每天仅睡2、3小时,时时奔波。她们是逆行的勇士,家国的英雄。这场战役中的核心女科学家们,采访很难,她们很累,TOP HER 依然试图将她们的故事还原记录下来,在3月8日这一天,让每一位读者在感受这份沉沉的责任与力量背后,认识到她们也是生动的女性。
“如果人生可以倒带,我会选择要家庭、要小孩,他们不一定会成为负累,却可能打开人生的另一扇窗。”
朱华晨是谁?
她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助理教授,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流感及其他RNA病毒的起源、进化,以及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播性的分子机制。
假如面对一种突发的、未知的、全新的病毒,你会怎么办?
普通人会闻风丧胆、避之不及,朱华晨却一定是那位“逆行者”。朱华晨主攻流感及其他RNA病毒的起源、进化,以及致病性和传播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与H1N1、H7N9、MERS等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是“老相识”。
1. 初识自然科学
1976年,朱华晨在广东潮州。小时候的她十分贪玩,对吃饭、睡觉通通不感兴趣,常常幻想如果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人不用吃饭,不用睡觉就好了。妈妈和奶奶经常开玩笑地说:“天天只顾着玩,长大肯定没出息。”朱华晨心里暗自较劲:哼,我长大一定要做个科学家给你们看。到时候我要发明一种科技,在肚子上制造一个拉链,需要吃饭了就把食物丢进去,这样就不会耽误我在外面玩的时间了。
小学第一节自然课上,老师在讲台上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她就在下面憧憬往人身上打叶绿素的样子:这样人一饿了,就往站在大太阳下晒太阳,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岂不是就饱了?
从此,朱华晨的心底就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充满着对神秘的自然科学的无限向往。
到了初中的时候,朱华晨已经深深迷恋上了生物这门学科。她总是跑去在金山顶的实验大楼和植物园里,不由自主地观察这个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细菌、病毒、微生物、分子和原子的反应……显微镜里的一切都让她无限着迷。
2. 与“偶像”成为同事
朱华晨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化学系,研究生期间在中山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从事超级杂交水稻的基因工程改良工作,2006年获得中山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2007年加入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管轶教授研究团队,成为了一位科研工作者。
事实上,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她便听说过香港大学的管轶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因为那正是世界上最早鉴定出非典病原的团队,管轶更是确认SARS传播源头是果子狸等野生动物的第一人。
身为潮州人并在广州读博的朱华晨第一次亲身感受到病毒带来的恐慌,而正是因为管轶团队追根溯源的研究,使得政府能在短时间内控制SARS病毒的蔓延,包括彻底取缔野生动物市场和野味摊档等措施。
从那时起,她便立志加入管轶教授的团队,成为像他那样的“救世主”。她在心底认定,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不仅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应该对社会,对人类负有责任,要用学识守护人类健康和家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曾经的“迷妹”一边恶补病毒学知识,一边兼任实验室的“动物饲养员”,就这样终于成长为管轶教授的得力副手。
3. 致命病毒的追根溯源
病毒的结构十分简单,但却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繁殖、代谢的能力,可以说是生命体最简洁、最凝炼的模型典范。在朱华晨眼中,研究病毒和人类的关系,是探索生命的起源的钥匙。但这把钥匙,到底在哪里呢?
“首先赶赴现场采集标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寻找病毒‘嫌犯’;并遵循柯克氏法则,针对禽、鼠、猴等不同动物模型做病毒的检测、分离、培养,对病毒进行验证,从而推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风险,为疫情暴发期的防控手段提供指导;随后整理病人临床数据,分析病毒的流行规律,并结合动物模型试验数据对比病毒株的强弱,甚至可以使用基因工具对病毒进行修饰,寻找某些与致病、传播、感染相关的位点或基因,进而可以开发靶向药物或抗体。”
朱华晨逻辑清晰、面面俱到、语速飞快,似乎早在脑海中推演过百遍。从她的眼中,看不到一丝对病毒的恐惧,反而闪着一股兴奋。“的确是这样,首先我会感到自己有极强的使命感,另一方面我们是专业研究病毒的,比其他人更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责任感和使命感,会远远超过那一点点恐惧和顾虑。”
2009年猪流感爆发,2013年H7N9、H10N8禽流感爆发,2015年MERS冠状病毒在亚洲爆发, 对于接踵而来的突发卫生事件,朱华晨总是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在未知的新病毒的源头展开研究。2009年至2013年的五年间,朱华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14篇,其中,在《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上各发表两篇。
2012年9月起,中东呼吸道综合征(MERS)数次在中东地区爆发,并且传播到中东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截至2015年5月25日,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数据显示,全球累计实验室确诊的感染MERS-CoV病例共1139例,其中431例死亡,死亡率高达37.8%,阿拉伯骆驼的单峰驼是MERS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
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间,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管轶教授和助理教授朱华晨,带领研究团队对来自受MERS影响最为严重的沙特阿拉伯的1300多头骆驼进行了采样和研究。
谈到对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的建议,朱华晨认为,在确认自己对科研能够保持长久兴趣的前提下,要打好牢固的专业基础,培养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包括好奇心、学习方法、批判性思维、深入思考等。另外,要具备一定的联想能力,善于把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串联起来,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因为科研工作的要求就是 “深入、创新,不断在概念和技术上取得突破”。
现在的朱华晨需要兼管香港大学、汕头大学、深圳等多个实验室的工作,每日于大湾区三地间奔走。“如果你问我明天会出现在哪里,我自己可能都无法确定,我在宿舍和几个实验室都备好了箱子,如果哪边需要我过去,拎包就可以走。”
这样的生活,普通人也许难以接受,但朱华晨甘之若饴,“这样经常变换工作场景,会一直保持一种新鲜、激昂的状态,我觉得也挺好的。”她笑着说,“唯一的遗憾也许是年轻时对于家庭没什么想法,也没有时间去考虑个人生活。如果人生可以倒带,我会选择要家庭、要小孩,因为他们不一定会成为你的负累,却可能打开人生的另一扇窗。”
众人眼中的“神奇女侠”其实并不是神,她只是将挚爱的事业,也作为自己的归宿。
TOP HER | 中国女性商业财经第一媒体
商业媒体 | 数据调研|投资顾问 | 整合营销
北京· 上海· 香港· 纽约· 伦敦· 温哥华 | 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