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远Lucy: 姑娘,不创业,并不可耻啊

思远Lucy
主持人、独立音乐人、作家

出生于中国古筝之乡“扬州”,四岁习筝,师从多位古筝名师。2005年赴美留学,获得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学位。求学期间精修多种音乐门类,包括爵士乐,实验主义音乐,音乐治疗等课程。举办两次古筝独奏音乐会,为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海外传播作出极大贡献。

回国后曾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松调频中英双语主持人8年。她的主持风格优雅大气,自如流畅,能够在中英文间自如转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海外学习经历造就了她兼具东方古典与西方现代的气质,以及超强的现场感和与观众互动的能力。

作为敢于突破的古筝音乐人。她与不同国家不同风格音乐人合作,具备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文化积淀。2006年创作并演奏多首古筝爵士乐,与钢片琴和马林巴合奏。2013年与多位艺术家组成跨界乐队“大吕”,并与2014年发行专辑《竟界》,在百度音乐人“中国风”分类名列前茅。2013年创作古筝作品《圆满》。

本文系她在TALK HER 女性智慧演讲上的演讲实录,标题为《对未来,我保持好奇》。


我不是创业者,
不过我在做CRI主持人的时候,
曾经采访过50多位创业者,
那个节目的名字叫“Lady Lady 女人说”,
采访到最后,我决定辞职,从CRI离开。

去年3月1日开始,我成了独立音乐人。

我想,世界上至少有两种人。

一种人很理性,非常有逻辑,
在开始时就知道往哪走,知道终点是什么,
所以他能够从终点往回推到起点。

但另外一种人,至少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比较笨,不知道终点在哪里,
只知道往前走。

就像《西游记》的一句歌词: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我可能就是只能看着脚下的路往前走的人。

我从4岁学古筝,大学在中国念,
研究生去了美国,开了大大小小的音乐会,
回国之后到CRI做双语主播,
和不同门类的音乐做跨界,爵士、摇滚。
我一直在找那个我想要的东西,
到现在好像还没有答案,没看到终点。

我们这一类人很感性,
可能我们做很多判断的时候,
并不是用思考的方式;
虽然我的爸爸妈妈为我起的名字是“思远”,
可是更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从心开始的。

跟心连接最近的,是艺术。
音乐是我用来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一段是我即兴弹奏的。
去年我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做了一个project,
叫做“我的音乐日记”,
我想找到音乐跟生活的连接。

我们经常听音乐,
但对与大多数人而言,
音乐不会给你带来很多钱,
或者很多的用户、粉丝。
虽然一些专业音乐人,
用音乐作为谋生手段时,
要更多地考虑怎么提高粉丝量,
怎么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怎么出名。

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
是很容易理解和想象,
音乐的本真是什么样子。

我们一直以来总说四个字:琴棋书画。
它们是用来干嘛的?不是用来考级的。
不是说你考上了10级就能怎样,
下棋赢了谁就能怎样。
其实中国艺术的传统告诉你的是“无用”。

用语言来讲什么是无用,是个伪命题,
无用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
语言属于逻辑。
我做了8年的主持人,深切地知道,
有大量东西是没有办法被表达的,
这是需要的是艺术,是音乐、绘画、诗歌等这样的东西。
可是,当你决定要去从事这个专业的时候,
又必然会想怎么靠它赚钱,
怎么让更多的人知道,让自己成名。
看起来这真的很难很矛盾。

每个人都在寻找一条路,
我选择的方式是往内走,
去关照自己的内心,
我给主办方提供的题目叫做
“自在观真,用心生活”,
其实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做饭也好,
都是我们跟世界相处的方式。

去年我出了一本书:
《愿每个当下都是喜欢的》,
每个人跟世界相处的方式都不一样。
但是很可惜,我们的评判标准却很单一。
从小我们就被教化、被要求成绩好,
要很理性。
不够理性、逻辑不够强、数理化不够好,
成绩就不会高,就考不上很好的大学。

我们一直在强调这些,
但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当真正退回到和自己相处的空白时间,
我很赞成第一位嘉宾(张春蔚)说的,
你不需要跟太多的人接触,
真正对你有帮助的人都不是那样来的,
我们先要学会相处的那个人是自己。

怎么跟自己相处呢?
学校里的东西,并没有教我们,
数学物理化学都没教你怎么跟自己相处,
语文可能好一点。
我还记得当年去江苏一所很好的学校实习,
班上第一名的同学说,我肯定能考上大学,
不需要上音乐课,
而我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
可是音乐应该不仅仅是帮你高考加分吧。

我刚刚从斯里兰卡旅行回来,
那里的风景很美,
但每个人都是那么那么的匮乏,
不仅仅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人们只会大声叫,好美哦,好漂亮哦!
我就想,当时要是有台琴在那里,
我就可以做出更好的表达。
可是没有,我也只能这样喊。

去年12月份去广东肇庆演出,
与一位诗人和一位书法家同行,
演出结束后我们去一个有白鹭的岛,
我们只是坐在那里,看了三个小时,
之后,诗人写了一首诗。
我当时真的觉得,这就是传统的东西,
找到这个东西,我们的心灵才不空虚,
才不会枯竭。

这跟创业有没有关系?我觉得是有关系的。
每个人在那么忙碌、往外掏的时候,
是需要一点东西来滋养心灵的。

我采访过的几十位女创业者,
无一例外地跟我说,
她们每天的生活跟陀螺一样,
哪里是一天工作8 小时?恨不得20个小时。
其中一个跟我讲,她夜里12点下班之后,
还要去跑一个小时的步,
为了让身体更好一点,
否则根本没有精力去创业。

没错,我们要追求财富,
要追求社会的认同,可是要来干嘛呢?
是不是应该留些时间去感受生活,
去留意生活当中许多小细节的美?
可是我们已经忙得没有机会去感知了。
我们的心灵干枯了。
无法用“诗和远方”的方式去表达。

我今天早上读到哈佛大学的一项长达70多年的跟踪研究,
在研究对象90岁的时候,问他们什么时候最幸福?
人们经历各异,有的人一生大起大落,有的终其一生都平平淡淡。
但无一例外,
他们在年轻时都认为拥有财富、名声是幸福的,
但到了90岁时,自我与周遭人的关系,
变成了他们幸福感决定因素。

所以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
我并不以不创业为耻,
也不觉得所有创业者都是这个社会跑在最前面的人。
我还是持一种比较折衷的态度。
只要是按照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在生活,
就是成功,
这是我对成功的定义。

TOP HER 栏目编辑

推荐你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